近日,黎明职业大学“古厝新声”实践团队深入泉港涂坑村,开启了一场古民居活化传承的创新实践。这支由师生组成的专业团队,正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让承载着闽南文化基因的红砖古厝焕发时代生机。作为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的活态标本,涂坑村古民居群现存国家、省、市各级文物点25处,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图为涂坑村古民居群照片
校地深入交流,共探古厝活化路径
实践队师生抵达涂坑村后,与泉港区文旅公司董事长施茂春、当地村干部及村民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古民居活化传承的新路径。施茂春详细介绍涂坑村古民居群的保护现状、非遗旅游开发进展及未来规划,强调将通过引入非遗体验、研学教育等业态,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化,打造“活态传承”新模式。交流中,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涂坑村的历史脉络、建筑艺术及文化价值,为后续活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双方还围绕海丝商帮文化、传统家风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展开讨论,探索如何以创新方式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持续发挥文化影响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泉港区文旅公司董事长施茂春合影
▲图为实践队成员于涂坑村古民居群合影
实地走访探秘,锚定青年参与方向
实践队分组深入古民居群开展调研。队员们穿行于红砖古厝之间,通过测绘、拍摄、访谈等方式,详细记录建筑形制、装饰纹样等文化基因。调研中发现,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正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存在明显断层。基于调研发现,团队创造性提出“三维破局”方案:以活化传承夯实保护根基,以创新传播拓宽影响半径,以青年参与激活内生动力。他们将充分发挥传媒、设计等学科优势,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等现代手段,用年轻人的语言与视角,为古民居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调研涂坑村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调研涂坑村
青春创意落地,焕发古厝青春活力
实践团队精准把握青年文化脉搏,创新打造“三维传播矩阵”,让沉睡的古厝焕发时代光彩。
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团队聚焦青年流量密码,满足年轻人“打卡社交”需求,精心设计多个高颜值拍摄点位,用镜头对接年轻人对“出片率”的追求——景点打卡、写真拍照、婚纱照拍摄等,已拍摄网红短视频四部,古村落将第一次以“网红打卡地”的身份走进青年视野。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涂坑村拍摄宣传短片过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涂坑村拍摄宣传打卡视频四部
推出“刘百万”IP新表达。团队从村史中挖掘出清代海商刘端弘的传奇故事,创作出萌态可掬的IP形象“刘百万”。这个顶着圆脑袋、留着可爱白胡子的“文化导游”,将化身“刘百万带你游涂坑”叙事主角,通过“动画+实景”的视频方式,把古厝的商帮往事、家风训诫变成了“刘百万”的趣味讲解。为确保内容严谨,队员们历时两周翻遍村志、跟着老人走访25座老宅,考证出多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刘百万”设计的ip形象
▲图为实践队成员制作的“刘百万带你游涂坑”系列视频封面
推进文化遗产生活化。与此同时,队员们将以涂坑村历史代表任务“刘百万”为素材,设计研发“古厝新生”文创系列产品,这些带着“涂坑记忆”的物件,即将与系列视频、网红短片形成联动,让古民居的温度从屏幕延伸到生活里。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刘百万”设计的系列文创产品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刘百万”设计的系列文创产品
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力重构文化遗产的当代叙事。从镜头里的光影流转,到卡通形象的生动讲解,再到指尖可触的文创产品,实践队正用青年视角拆解古民居的文化密码——不是把“保护”做成标本,而是让老建筑在与年轻人的互动里,重新长出生活的肌理。这些年轻化的传播举措不仅在于提升古民居的知名度,更在于创造了一种可持续的活化模式——当年轻人自发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消费者甚至创造者时,文化遗产便真正获得了延续的生命力。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让“古厝新声”在新时代持续回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芷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