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区敏怡 洪樱丹 谢娴)汗水浇灌处,荒田终成花海;真情暖透百家心,民心筑起希望塔。在广袤的乡土间,总有步履不停的坚守者,将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成为田埂上的领路人。东方红村李俊东书记便是其中之一,田埂间的晨露记得他的足迹,夜兰花的芬芳萦绕着他的身影。这位扎根乡村的带头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泥土中播撒希望种子,带领村民探索 “一村一品” 发展路径,让荒芜土地重焕生机,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7 月 11 日,广东培正学院 “萌芽” 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走进夜兰花基地,与基地创办人之一的李俊东书记展开了一场饱含乡土情怀的对话,探寻东方红村在特色农业驱动下的振兴之路。
图为采摘现场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在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政策指引下,东方红村夜兰花种植基地在李俊东与戴健的带领下,探索出以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脱贫攻坚阶段,基地创新推行 “以农带农” 模式,吸纳 50 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基地已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订单合作关系,并稳步推进实体门店建设,一条闭环完整的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正逐步成型。
图为“萌芽”成员学习采摘夜兰花
谈及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成果,李俊东介绍,除持续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外,基地正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市场波动下的破局探索
夜兰花的销售由合作企业统筹负责,经加工处理后销往全国各地。不过,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存在明显波动。“前年单价能达到 20 元一斤,今年受市场影响,价格降至 5-6 元一斤。” 李俊东解释,前年价格走高后,多地出现跟风种植现象,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是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
图为夜兰花采摘现场
面对销售难题,基地正积极拓展多元路径。据悉,夜兰花的食用场景十分丰富,在北方常用于制作饺子,火锅、炖煲汤中也不可或缺。基地通过冷藏储存技术延长保质期,采用错峰销售策略缓解市场压力;同时开发花茶、饮料等加工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
发展瓶颈与未来规划
图为采访现场
在夜兰花种植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短缺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夜兰花种植规模需达到 3000 亩以上才便于规模化发展,目前已种植数年,但劳动力严重不足。”据李俊东介绍,100 亩地约需 40 至 50 人打理,1000 亩则需要五六百人,而村里劳动力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并在城市定居。“过去村里收入低,留不住人,如今产业有了起色,情况才慢慢好转。”对于未来发展,基地已有清晰规划:重点推进加工环节,建设厂房并引进高温杀青流水线和冷藏处理链,利用雷水加冰的方式延长产品储存时间;推行轮作模式,夜兰花收获后种植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已注册的合作社,开发夜兰花茶、花酱等产品,同时优化包装设计;探索农旅融合路径,打造采摘体验项目,扩大品牌影响力,让夜兰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政策支持为产业护航
在夜兰花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据介绍,当地政府不仅提供支撑补贴,“一村一户” 项目可享受数十年补贴,还有相关企业补贴政策;同时,专家团队常下乡开展技术宣传,为种植户提供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为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图为采摘现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从李俊东的实践中,可见基层干部推动乡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他用实干让荒田变宝地,用产业让乡村焕生机,始终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稳步推动乡村向前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推动下,以李俊东为代表的基层干部扎根乡土,用赤诚与汗水浇灌振兴种子。相信在这些 “拓荒者” 的带领下,更多乡村将如东方红村般,在产业浪潮中绽放生机,让土地充满活力,让村民笑容更灿烂,日子蒸蒸日上。这也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激励青年将青春热血融入乡土,用智慧与汗水为乡村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区敏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