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传承,乡韵续非遗 | “薪火下乡,共绘新章”社会实践团队在蓝田县厚镇东咀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

发布时间:2025-08-06 15: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荆嘉乐 张智鹏   阅读 77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张智鹏)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薪火下乡,共绘新章”社会实践团队以青春巧思,将千年非遗技艺带往西安市蓝田县厚镇东咀村,让剪纸、竹编画、拓印和活字印刷术等古老技艺在课堂上成为连接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鲜活纽带:剪刀起落间,红纸上绽放民俗纹样;篾丝交织时,光影里流淌吉祥寓意;墨色晕染处,肌理中沉淀匠心分寸;字模轻拓际,方正汉字跃然纸上藏文明密码。孩子们于指尖轻舞中叩响历史的门扉,在亲手创作里细品非遗的厚重底蕴与文化魅力,让传承的种子在乡土课堂悄然扎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在剪纸课上,通过“阳剪刻轮廓,阴剪显纹理”的技法口诀为指引,孩子们于实践中领会要义:阳剪以利落线条勾勒纹样的骨架轮廓,奠定造型的鲜明基底;阴剪则以细密镂空雕琢细节纹理,赋予作品灵动的层次韵味。剪刀在指尖精准流转,将乡土民俗中的吉祥意象与传统纹样,通过疏密有致的剪裁细细雕琢于红纸之上,让每一处线条都承载着对传统美学的直观感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教授孩子进行剪纸工艺

在竹编画课上,孩子们执起温润的篾丝,循着经纬交织的古法韵律,细细勾勒传统福字的轮廓。柔韧的篾丝在指尖轻转穿梭,时而密织如绣,时而疏朗如星,交织出深浅错落的纹理。阳光穿过篾丝的缝隙,在纸面投下流动的光斑,让“福”字的吉祥寓意随光影摇曳生姿。以竹为骨承古韵,以编为韵赋新魂,经纬交错间,不仅编就了万象灵韵的纹样,更让这项承载着乡土智慧的传统手艺,在当代的指尖流转中焕发出清雅温润的新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教授学生编竹编画

在拓印课上,文化便有了新的注解。孩子们调墨、铺纸、轻拓,在反复尝试中领悟"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在墨色浓淡里,品味东方美学的深邃;在碑刻纹样间,触摸历史的温度。这堂课,拓印的不只是图案,更是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学生正在进行拓印图案

在活字印刷术课上,孩子们轻执字模排兵布阵,那些刻着方正笔画的字模,仿佛将千年汉字智慧顺着指尖缓缓流淌。蘸取浓墨时的细心,轻拓纸面时的专注,让一个个带着墨色肌理的汉字从纸面跃然而出——每一个字符都藏着文明延续的密码,每一页飘着淡淡墨香的拓片,都盛着手艺传承的温柔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字印刷术体验

在这些浸润着传统韵味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收获远不止手艺技法本身。剪纸时,剪刀起落间,他们于“阳剪定骨、阴剪添韵”中读懂纹样里流转的民俗诗意;竹编时,篾丝经纬交错,在指尖的穿梭里触摸器物的温润与坚韧,更在重复的编织中沉淀下耐心的力量;拓印时,墨色轻晕纸面,于肌理深浅间学会以严谨态度对待细微之处,以专注之心保持沉静状态;活字印刷时,用字模排兵布阵,在反字的巧思与拓印的期待里,感受方正汉字的风骨与千年文明的流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进行合影留念

这些课堂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每一项传统手艺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每一次亲手实践都是与历史的对话。在这方寸之间的传承脉络中,承载的不仅是千年手艺积淀的温度,更是我们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共鸣。让非遗的种子在实践土壤中扎根生长,让匠心的力量在代际传递中延续不息,这便是最动人心弦的文化回响。社会实践团成员将持续深耕脸谱、艾草锤等非遗课程,紧扣乡村儿童的成长需求,设计更贴近其生活场景的体验活动,使孩子们在非遗技艺的实践中感知美、创造美,让传统工艺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下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荆嘉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