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疆同心育新苗,支教援疆绽芳华 ——山东职业学院“山职号·喀什行”志愿服务队赴新疆喀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6 18: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思涵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3日,山东职业学院“山职号・鲁喀行”志愿服务队赴新疆喀什岳普湖县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活动。​服务队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结合当地青少年特点,设计了情景对话、朗诵比赛、科学实验、艺术绘画等特色课程。孩子们热情高涨,课堂互动踊跃,活动中心充满欢声笑语。​此次社会实践旨在为搭建起鲁喀青少年文化交流桥梁、 当地孩子送去知识与欢乐,更助力普通话普及与民族文化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文化交融绽芳华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秀

“山职号·鲁喀行”志愿服务队今年成功入选2025年“三下乡”重点服务团队,团队始终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深化鲁喀协作发展为抓手,赴新疆开展支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实践育人理念,以青春力量诠释青年助力边疆教育振兴的先锋担当。

▲图为“山职号·鲁喀行”志愿服务队入选“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

十四天的支教时光里,团队的足迹遍布岳普湖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与往来车站,以扎实的语言教学为根基,用心搭建起鲁喀青少年深度交往的友谊桥梁。青年“老师”们结合当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开设了声乐、硬笔书法、非遗文化体验、小小主持人等涵盖艺术、文化、技能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多元学习中收获成长。

▲图为声乐班

▲图为硬笔书法班

▲图为非遗文化体验班

▲图为中华朗诵/小小主持人班

这些贴合需求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兴趣,每一张绽放笑容的脸庞都见证着成长的喜悦,共同书写出教育援疆的青春篇章。

▲图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上课中


乡音共话情相通 —— 推广普通话的暖心桥梁搭建

在太平乡与广济乡,“山职号·喀什行”志愿服务队兵分两路,分头开展访问老党员活动。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与老党员促膝长谈,不仅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近况与身体状况,耐心倾听过往岁月里的奋斗故事,还通过与陪同的村干部深入交流,结合在老党员家中观察到的细节——比如墙上贴着的普通话宣传海报、桌上摆放的拼音识字手册,以及老党员与家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交流日常的场景,详细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的实际情况。

▲图为访问老党员

村干部说:“从田间地头的生产交流到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普通话已逐渐成为沟通的“通用语”,既保留了乡音里的温情,又架起了更广阔的交流桥梁,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结愈发紧密。”这些鲜活的观察与村干部的细致介绍,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语言交融背后乡村发展的活力。

▲图为指导教师与村干部交流

访问活动结束后,两支小队分别在太平乡与广济乡同步启动了推广普通话主题活动。现场不仅有当地返乡大学生踊跃参与,更吸引了不少村民、乡村教师和中小学生前来。活动中,队员们结合当地语言环境设计了生动的讲座:从普通话在日常交流、务工就业中的实用价值,到如何通过拼音纠正发音、用规范表达传递情感,还穿插了“词语接龙”“情景对话”等趣味互动环节。返乡大学生们主动上台分享自己在外求学时因普通话受益的经历,青年村民们则围着队员们请教日常沟通中遇到的表达难题,现场气氛热烈又亲切。

▲图为志愿服务队推广普通话

当乡音与普通话自然交融,当青年们用更流利的表达分享生活、畅谈未来,无形中为鲁喀两地的文化交流打通了更顺畅的“语言脉络”。这份来自青年的热忱与行动,正让普通话成为连接边疆与内地的情感纽带,为深化鲁喀协作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非遗巧手承文脉 —— 齐鲁文化润边疆的匠心传承

团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践行国家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精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他们将满载齐鲁韵味的非遗瑰宝带到边疆大地,在手把手的技艺传授与心与心的文化交融中,让中华文脉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以非遗为媒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图为非遗作品展示

在太平乡的文化活动中心与岳普湖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非遗传承人王书弈先后开展了多场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漆扇上的雕刻刀游走间,花鸟鱼虫的纹样渐渐鲜活,孩子们屏息看着木胎上的漆色层层晕染,触摸着传统工艺的温润质感;剪纸课上,红纸在指尖翻转,眨眼间化作跃动的生肖、吉祥的福字,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笑声里藏着对指尖艺术的惊叹。

▲图为非遗漆扇制作

这些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活动,让边疆的孩子们在亲手实践中读懂了非遗背后的匠心与故事——原来一扇一剪之间,藏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原来那些精美的纹样里,有着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当孩子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问“老师,这个花纹在山东也有人会画吗”,当他们把亲手做的非遗手工作品小心翼翼收进书包,想带回家给家人看时,齐鲁文化的种子已悄悄在心里扎根。

   

▲图为漆扇成品照片

这份因非遗而生的联结,让鲁喀两地的情谊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变成了指尖的温度、眼中的光亮,在一次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愈发深厚绵长。


此次“山职号・喀什行”志愿活动,为新疆喀什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的甘霖与文化的滋养。普通话推广让沟通的桥梁更加畅通,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边疆扎根,老党员走访则让奋斗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当地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以青春力量为边疆教育与文化发展注入了鲜活动能,让喀什大地在多元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而这份深耕边疆的实践,更以教育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有力促进了鲁喀两地的深度交流。从齐鲁非遗与边疆风情的碰撞交融,到青年学子与当地群众的真诚互动,再到普通话推广中语言背后的情感共鸣,每一次交流都在拉近距离、增进认同。这份跨越山海的联结,让两地人民在文化互鉴中凝聚共识,在携手同行中深化情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了生动的青春注脚。


指导教师 | 周文豪 曹乐天

撰  文 | 曹乐天 王思涵

图  片 | 任冲 王思涵

审  核 | 宋高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思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