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城院实践团赴西安市张家堡街道常青社区开展活字印刷非遗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6 21: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永亮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陈永亮 胡钰轩)8月4日上午,西安市未央区常青社区的活动室里,二十余张稚嫩的脸庞上写满期待。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筑梦仲夏,童心绽放”暑期社会实践团志愿者曹嘉睿站在台前,手里捧着一个古朴的木盒——里面装着当天的“主角”:一套刻着反字的木质活字、一方砚台、几支毛刷和一沓素白宣纸。随着他掀开盒盖,一场名为“活字印刷探秘”的文化实践课正式开始,用指尖的触碰连接起千年文明与当代童真。

“大家见过爷爷写春联吗?如果想把春联印100份,古人会怎么做呢?”志愿者曹嘉睿以生活场景切入,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得到“写100遍”“刻在木板上印”等五花八门的答案后,他笑着揭晓答案:“早在北宋,毕昇就发明了更聪明的办法——活字印刷术。就像字母拼图,每个字都是独立的‘积木’,拼一次就能印无数次!”

图为志愿者给同学们讲解活字印刷的历史。肖瑾琪 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一发明的“前世今生”,志愿者曹嘉睿特意从“拓片”讲起。他举起一张事先拓印好的秦砖纹样,让孩子们轮流触摸:“大家摸出上面的花纹了吗?古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把石碑、砖瓦上的文字图案‘搬’到纸上,这是活字印刷术的‘老前辈’。”他边说边演示拓片的基本步骤:“先把纸打湿敷在纹样上,用软毛刷轻轻敲出轮廓,再蘸墨轻轻刷,图案就显出来了。”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亲手拓出的云纹图案时,兴奋地互相展示,眼中闪烁着发现的光芒。

图为志愿者进行活字印刷过程演示。肖瑾琪 供图

讲解完拓片的原理,志愿者曹嘉睿话锋一转,将重点落在活字印刷的创新之处。拓片只能复制现成的图案,活字印刷却能“创造”新内容。他取出一套木质字模,将“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七个字块拼在一起:“比如想印‘飞流直下三千尺’,只要找出这七个字拼好,就能反复印,这比拓片灵活多了!”为了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他对比展示了雕版与活字的差异:“雕版就像一块固定的拼图,改一个字就要毁掉整块木板;活字却像可移动的磁铁,拆了还能重拼,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频频点头,7岁的黄若依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课本上说的‘四大发明’这么厉害!”

图为小朋友们体验活字印刷。肖瑾琪 供图

理论铺垫后,实践操作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志愿者曹嘉睿在演示台上清晰列出步骤:“第一步,选字。从字盘里找出要印的字,注意字是反着的哦;第二步,排版。把字块固定在木框里,排整齐;第三步,上墨。用鬃刷蘸少量墨,均匀刷在字块上;第四步,拓印。把宣纸铺在字块上,用干净的毛刷轻轻按压,再小心揭开。”他边说边动手,很快,一张印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宣纸便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乌黑的字迹透着古朴的韵味。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完成活字印刷。肖瑾琪 供图

在志愿者曹嘉睿和其他3名志愿者的分组指导下,孩子们迅速投入实践。有的小组趴在字盘前仔细辨认反字,还有的拿着毛刷在废纸上反复练习上墨力度。实践过程中,“小状况”不时发生:有的孩子把字排反了,印出的句子成了“天书”;有的上墨太多,宣纸晕成了“水墨画”;还有的字块没固定好,印到一半散了架。但孩子们没有气馁,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反复尝试。

图为小朋友作品展示。肖瑾琪 供图

课程尾声,孩子们的作品被一一展示:古诗词整洁的展示在泛黄的宣纸上,社区居民周女士看着女儿印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感慨道:“平时总说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今天这堂课才真正让文化‘活’了起来,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记住了活字印刷的原理,比看书印象深多了。”

图为小朋友活字印刷作品展示。肖瑾琪 供图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筑梦仲夏,童心绽放”暑期社会实践团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继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通过“讲解+实践”的模式,让更多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童年扎根。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活动室,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道别,稚嫩的笑声里,藏着对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永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