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创新实践的深入推进,湖北大学“走近田野课堂”三下乡团队前往贵州贵阳,以“立足生活场景,激活语文学习”为旨,开展特色语文教学活动。本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田野课堂、文化探索等形式,将学生熟悉的地方转化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环境汲取学习灵感,实现因地制宜的语文教学特色创造。
淅淅沥沥的小雨为绵延的青山叠翠抚上了一层浅浅的薄雾,队员们怀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期盼踏上三尺讲台。他们将在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上一节“乡土阅读课”,与学生们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之道。
图为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在课堂上,队员们与学校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主讲人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乡土融合的田野阅读课。从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的《桃花源记》出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土意象,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街巷邻里场景;再前往鲁迅笔下质朴的绍兴水乡,理解“家园意象”的共通性,并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亲历的贵阳本地民俗,加深文本与自身生活的联结;随后从《芦花荡》中感受孙犁文字里白洋淀的温柔水波,感悟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此后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环节——队员们用粤语和贵阳方言对《芦花荡》文本进行演绎。这段演绎以最亲切的方式让学生们感悟地方文化的魅力,队员们引导大家:“方言能让文字变得鲜活生动,这就是乡音诵读的独特魅力!”。学生们通过学习当代乡土的创新化表达,在字里行间品味当代语文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联。
图为团队成员为同学们授课。
课后,队员们关切地询问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并鼓励学生们从身边环境挖掘语文学习素材。学校师生们都对这堂课表示看好。学生们表示,这次的田野课堂不仅让他们学到了一些实用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有位同学说:“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来写,让作文更加真实”,还有位同学说:“这节课非常生动,非常有趣,让人很有体验感”。贵阳市第二十七中的徐校长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课堂表示了肯定,并对团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要把课堂还原到真实的情景当中去教学,借助现代的工具手段,去实现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情景化教学”。
图为课后团队成员对同学进行采访。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带领学生们触摸文字中的乡土温情,更是让他们学会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记忆,让语文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加深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活动也为探寻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之道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式。
回顾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团队将继续探索基于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为语文教育的多元化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彬雨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