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绘梦三社区 苏大学子播撒创意与传统文化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06 11: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窦欣悦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童心绘梦三社区 苏大学子播撒创意与传统文化种子

7月7日至8月1日,苏州大学“智启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莲韵、星涛、月墅三个社区,围绕史前文明、非遗技艺、科学探秘、音乐律动、敦煌艺术等主题,滚动推出25场“行走的课堂”,累计吸引社区儿童180人次。大学生们把纸板、棉绳、蓝靛泥、紫甘蓝汁、景泰蓝铜丝等材料搬进暑托班,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触摸千年匠心,体验团队协作,播撒创意与文化的双重种子。

星涛社区:彩绳与汉服的创意之旅

7月15日上午,星涛社区活动中心内,25名孩子被红绳花朵冰箱贴吸引,发出整齐惊叹。苏州大学“艺趣社区行”团队志愿者孙可欣揭秘“磁铁魔法”后,孩子们立刻化身“小小设计师”。六岁半的唐果在纸板上剪出锯齿状“恐龙背脊”,用墨绿与棕色棉绳交叉缠绕,志愿者提醒“转弯处多涂一滴胶水”,松散的绳头立刻服帖。

▲图为小朋友用彩绳缠绕纸板制作冰箱贴。孙可欣供图

次日,同一支团队带来“纸袂帛画——宣纸汉服手作体验营”。志愿者李雅芳先播放1分钟汉服短片,再捧出蓝靛泥,孩子们把鼻子凑成小圆圈。“原来古人的蓝不是颜料,是草!”8岁的赵奕辰惊呼。剪裁、扎染、命名,三道工序一气呵成。走秀开始,教室过道就是红毯,孩子们捧起纸汉服,踮脚、旋转,笑声盖过空调风声。

▲图为小朋友展示扎染完成的宣纸汉服。李雅芳供图

莲韵社区:史前对话与协作闯关

7月7日,莲韵社区暑托班20名孩子跟随“智启未来”团队回到“史前”。志愿者先讲绘本《原始人的一天》,再拿出三星堆青铜面具图片,“哇,像外星人!”孩子们瞬间沸腾。十字捆绑法教学环节,7岁的刘梓萱第一次用麻绳固定木棍,手一抖,骨架散了,志愿者蹲下帮她“回正”,第三次尝试,小巢居稳稳立住。

甲骨文环节,孩子们在黏土上压出“日”“月”,再把“猎”字故事讲成“爸爸去打山羊”。9日,社区迎来“协作力量大”专场。“穿越雷线”游戏中,两队孩子屏息凝神,听取队友指令;“神笔马良”挑战里,四人一组用四根绳索牵引巨型毛笔写“我们”,十分钟后,大字端端正正落在宣纸上。11日,社区变身“植物工坊”,梧桐叶变叶脉书签,紫苏叶拓印手帕,蓝底白花、绿叶红晕同时绽放。

月墅社区:敦煌藻井与净水科学

7月21日,月墅社区18名孩子跟着志愿者陆倚帆“飞”到敦煌。PPT上的藻井莲花纹样一出现,孩子们齐刷刷前倾。动画时间轴从汉代拉到宋元,孩子们跟着念“莲花”“飞天”。新疆手鼓制作环节,8岁的张梓萱用马克笔在鼓面画下对称莲花,又在边缘点一圈蓝色“小星星”。

▲图为志愿者领孩子们领取材料 陆倚帆供图

23日,社区“科学实验挑战”开课,志愿者丰晨茜端出发绿的水样,孩子们捂鼻子后退。塑料瓶、纱布、活性炭、鹅卵石层层组装,20分钟后,浑浊水样变得清澈。10岁的徐一航把过滤后的水倒进量杯,惊喜大喊:“真的不臭了!”25日,景泰蓝掐丝珐琅登场,铜丝、珐琅彩砂摆满长桌,11岁的李欣怡选了荷花图案,铜丝三次“走位”失败,志愿者蹲下帮她固定,第四次,荷花轮廓终于成形。烘干后,她把杯垫举到灯下:“像宝石一样!”

合影留念

▲图为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合影留念。丰晨茜 供图

二十五场课程、三处社区、百余双小手,把千年纹样、科学原理、非遗技艺折叠成冰箱贴、手鼓与杯垫,也把“文化就在指尖,创造由我开启”的信念留在孩子心里。从敦煌藻井的莲花到三星堆的面具,从汉服的交领到景泰蓝的掐丝,这些曾经高悬于展柜与课本的文化符号,如今在社区教室的方寸之间被重新点亮;而污水变清的科学奥秘、绳结绑扎的协作智慧,也在一次次弯腰与欢呼中化作可感可触的成长力量。当课堂铃声远去,那些被点燃的好奇与热爱不会消散,它们将跟随孩子们回到家庭、走向校园,在更广阔的天地继续生长,最终汇聚成“强国复兴有我”的青春洪流。

通讯员 窦欣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窦欣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