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暑期“三下乡”赣苗连心团,奔赴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队穿梭于社区街道、公园广场,以问卷为尺、访谈为镜,深入探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关护与文化传承脉络,让语言成为串联民族情感、驱动乡村发展的有力纽带。
乡音国音交织:禄劝普通话普及的现实切面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调研中,团队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时长及民族群体展开问询。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普通话交流可基本沟通,口音不碍理解,但发音不准、词汇量欠缺、民族语发音习惯干扰,成为学习普通话的突出梗阻。
实际场景里,外出就医办事、与游客交流时,因普通话不熟而紧张的情况频发;描述传统手工艺,虽能大致表述,却常因文化词汇转换滞涩,需停顿思索。文化活动中,民歌对唱、节庆仪式等场合,方言与民族语仍占主导,而民众对普通话的需求,聚焦于文化词发音、旅游讲解用语,晚间小课堂、短视频教学等推广形式,因贴合生活场景广受青睐。
此番调研清晰映照,禄劝普通话普及有基础,但发音规范、词汇活用及场景适配度上,仍需精准发力,以语言“软联通”支撑发展“硬前行”。
市井烟火听语:商户语言生态的动态博弈
志愿者走访饲料店、服装店、能源回收店等商铺,解码语言与商业交融的生态图景。部分商户因客群以本地人为主,觉得普通话“无用武之地”;而面向多元客群的商户,如服装店杨女士,因外地顾客往来,对普通话学习需求迫切,日常商业对话里,藏着语言随社会流动的发展逻辑。
本地客主导的传统商铺,方言是乡音乡情的载体;面向四方宾客的商户,普通话化作“无形桥梁”,助推民族服饰、地方特产跨越地域。数据印证,商户辐射人群越开放,普通话学习需求越旺盛,这不仅是语言场景迭代,更是城乡融合、商业进阶的生动注脚。
民族语言共振:双向奔赴的文化交融之旅
烈日街角,彝族老人手持工艺品,以彝语与志愿者切磋“你好”“安康”的普通话发音;苗族绣娘围坐,探讨纹样术语的双语转换,将苗语“银饰”“山歌”发音锚定标准普通话。老人用渐趋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家族故事,志愿者以刚学的民族语言回应问候,每一次对话,都是文化交融的鲜活注脚。
这些片段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温暖河流,印证普通话推广并非文化替代,而是搭建多元共生的桥梁,让云南民族风情借语言之力,传向更辽远的山海。
节庆声浪传薪:普通话赋能文化新表达
火把节前,民族乐队乐手交流如何用普通话共唱民歌,将《火把狂欢夜》改编新词,既保民族韵律,又让外地游客“听得懂、共情到”。从篝火即兴对唱到舞台展演,普通话让彝族“朵洛荷”歌舞、毕摩祈福词突破语言藩篱,成为联结四海宾客的文化纽带。
与苗族同胞聊花山节,绣坊阿姐用普通话讲解“爬花杆”祈福寓意,标准表达让民族文化挣脱地域枷锁。当“阿诗玛”传说以清晰普通话讲述,民族文化的神秘浪漫,便化作可感知的共鸣,这些尝试,为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铺就语言通途。
志愿者街头巷尾的对话,不只是语言场景调研,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场。普通话推广与民族语言传承并行,让传统文化借标准语言之翼远飞,每一次成功传播,都为民族文化永续发展注入时代活力,以语为丝,织就禄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经纬。
撰文:赣苗连心团
指导老师:徐巧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先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