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泉州,刺桐花绽满古城墙头;千里之外的锡林郭勒,草原冰河正酝酿着春天的讯息。8月5日,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 “同心共筑,文旅创享” 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 “遇见・锡林郭勒文艺精品展” 中,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千年邂逅,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磅礴力量。
一画一景,尽展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斑斓
展厅内,百余件锡林郭勒文艺精品构成流动的文化长廊。油画《草原思路——中欧班列》勾勒出从丝绸古道上的驼铃阵阵,到中欧班列的风笛长鸣的草原丝路,展现欧班列畅行草原丝路的辉煌成就;国画《锡林郭勒那达慕》描绘出了锡林郭勒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摄影作品《扬鞭策马》,以浓墨重彩勾勒出牧民策马奔腾的壮阔图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锡林郭勒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更暗藏着不同地域文明对话的密码。
额尔德尼《草原丝路——中欧班列》 140cmˣ70cm 油画
《舞韵》 摄影:孟和
双路交汇,书写 “你中有我” 的文明共生史
驻足于展区,仿佛有一幅动态地图清晰呈现着两条黄金通道的轨迹: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港出发,载着瓷器、丝绸驶向印度洋;草原丝绸之路从锡林郭勒延伸,将皮毛、香料送达中原与西域。看似遥远的两条路线,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浸润、共生。从魏晋南北朝的 “胡商云集” 到元代的 “万里驿路”,草原与海洋的使者们带着各自的文化行囊相遇,在贸易往来中分享技艺,在习俗碰撞中孕育新的文化形态。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联系,正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和合相生的生动注脚。
身临其境,青年触摸文化交融的温度
“当我模仿着蒙古族姑娘的顶碗舞动作,忽然明白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被身体记住的温度。” 队员许雨欣同学在实践中谈到。这场展览让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文明的交融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是不同民族在衣食住行中自然生长的默契。
“这场跨越千里的八月之约,早已超越地理的界限 —— 锡林郭勒的文艺精品是递给泉州的圣洁哈达,而泉州的热情回应,则是对 “一带一路” 倡议中“民心相通” 的生动诠释。”从草原到海洋,从历史到当下,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停歇。正如实践队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当我们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作品,触摸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血脉中流淌的包容与创新。”在这条跨越千年的文明之路上,青年一代正以新的方式续写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动人篇章。
文:严慧琳
图:叶国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