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下,江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探寻武汉非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旅程。他们深入剪纸、汉绣、汉剧三大非遗领域,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技艺坚守与发展困境;走进墨水湖小学,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播撒传承种子。通过系统调研与实践探索,团队既剖析了非遗保护的现实难题,也勾勒出经济活化与教育传承的可行路径,用青春智慧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会议室里的教育共鸣:从传承故事到校园方案
上午的会议室里,实践队展示了汉绣沈昌慧老师的双面异色绣作品《福禄满堂》,正面橙黄葫芦与背面深绿藤蔓的奇妙转换,让听众们啧啧称奇。“沈老师出身绣艺世家,她说‘刺绣是修行,既修手艺,也修心性’,这份坚守特别打动人。” 团队成员讲述着走访汉绣艺社的见闻,随后切换出汉剧邹雨含老师排练《断桥》的画面,“这位传承人和队员们同龄,却已习艺十载,坚守传承的责任。”,最后展示的是江先孝老师在社区教学生剪纸的场景,“江老的工作室就像个文化驿站,让红纸里的老手艺代代相传”。
“孩子们需要这样的文化滋养。”校长感慨道。双方围绕“非遗如何扎根校园”展开讨论,团队也分享了三大非遗的传承特点:汉绣的针法,汉剧的唱念做打,剪纸的剪、雕、刻,这些都能融入实践活动。让非遗进校园,从理念到实践,正如汉绣需要一针一线的积累,文化传承的根基也在这样的交流中慢慢筑牢。
图为实践队在会议室宣讲非遗项目
班级课堂里的文化盛宴:从技艺体验到精神浸润
“大家看,沈昌慧老师就是用这种绣法,把花纹绣在了帆布包上。”在班级活动中,实践队成员展示着绣品,告诉孩子们汉绣的历史渊源和新发展。看着汉绣艺社的熊猫、荷花绣品静静陈列,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交融,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老手艺能变新模样。
图为剪纸工作室非遗作品展示
之后,队员给孩子们播放了邹雨含老师的表演视频,“汉剧里的‘水袖’能表达情绪,开心时甩得轻快,难过时垂得沉重。”当讲到邹老师坚持训练的故事,孩子们也若有所思:“原来精彩的表演要付出这么多努力。”文化的温度在互动中悄然传递。再当看到江老学生设计的动漫剪纸时,孩子们惊呼:“原来剪纸还能这么潮!”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他们明白“保护非遗不是守旧,而是让老手艺跟大家一起长大”。
图为实践队在班级中介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合影里的传承约定:从校园播种到未来生长
活动落幕时,实践队的合影定格下瞬间,传承的种子也悄然扎根。
实践团队展示的汉绣纹样、汉剧经典唱段、剪纸作品,已经将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未来也将有更多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匠人指尖的坚守与创新。
图为实践队合影
回程路上,车窗外的街景渐渐模糊,队员们却清晰记起老师们的话:“传承不是把老东西锁进橱窗,而是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墨水湖小学的课堂里,汉绣的彩线曾连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汉剧的唱腔曾唤起他们好奇的追问,剪纸的红纸曾映亮他们探索的笑容——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而金融视角中“长期投入”的深意,也在此刻愈发清晰:今日在校园播下的每一粒文化种子,终将在时光里生长为守护根脉的浓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印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