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乡学院药学院组建由曹倩书记、荆俊老师带队的实践团队,在河南启动暑期“诚信中原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此次行动旨在厚植自强不息精神内核,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效能,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走深走实。活动中,该校药学院优秀毕业生赵博涵“从家乡受助到反哺家乡”并投身西部的经历,将作为“受助者-资助者-助人者”升华路径的典型案例,在“诚信中原行”舞台上传递诚信与感恩的火炬。
一:赵博涵的受助之路
新乡学院药学院“诚信中原行”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开封。在开封市芦庄村,队员们走进了优秀毕业生赵博涵的家。围坐畅谈间,这位从开封农家走出的学子,深情回顾了改变她命运的起点——国家资助政策在她家乡播下的希望种子。
“是国家的助学贷款和励志奖学金,让我这个开封农村娃能心无旁骛地走出家乡、完成学业。”赵博涵感慨道。作为受益于国家资助体系的典型代表,她深知这笔资金的分量。在校期间,她受惠于精准资助,不仅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压力,更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激励。这份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雪中送炭”之恩,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对家乡的眷恋、对诚信的坚守以及对回馈的渴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赵博涵同学家中交谈。
二:赵博涵的自强之路
受助,是起点而非终点。怀抱对家乡开封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憧憬,赵博涵将这份支持转化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新乡学院的广阔天地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系统掌握了生物制药专业知识,综合测评成绩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荣膺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不仅是学业优异的证明,更是开封学子诚信履约、自强不息精神的最佳写照。
她的“资助”之路,更体现在全方位的淬炼中。担任班长、综合事务部部长、药学院主席团成员的经历,锻造了她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四年的学生干部生涯,不仅提升了她的综合素质,更让她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服务的内涵。这段经历,为她日后选择回到河南、扎根基层埋下了伏笔。
三:赵博涵的助人之路
毕业之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诸多可能,赵博涵做出了一个饱含深情的抉择: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个决定,是她从“受助”、“资助”迈向“助人”的关键一跃,更是一条“从开封出发,奉献西部”的深情归途。
赵博涵决心将所学的知识、练就的本领,奉献给西部的乡村振兴事业。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西部的这片热土上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西部的田野上。这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最深沉回报,更是对生养她的开封家乡的赤子深情。
四:赵博涵的接力之路
赵博涵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发生在家乡河南的诚信与感恩教科书。在本次“诚信中原行”活动中,她不仅是走访对象,更主动化身家乡政策的 “诚信代言人”。她与实践队员一起,“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受助经历、奋斗历程和投身西部的选择,向开封的父老乡亲、向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深情讲述国家资助政策如何改变了一个开封农家女孩的命运,并以身作则强调诚信履约、维护信用对个人发展和家乡建设的重要性。
▲图为赵博涵同学为高中生及其家长介绍资助政策。
实践团队也深入践行着“助人”使命。他们走遍开封的村户,精准对接助学贷款毕业生,宣讲最新还款政策,督促履约,协助困难学生申请救助;他们走进开封的高中校园,化身政策“翻译官”和“播种机”,通过详实的案例解析、通俗的方言解读,将复杂的资助政策条文化作滋润心田的甘霖,为家乡学子搭建起政策通达的 “暖心桥”,确保国家资助的阳光普照开封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芦庄村的书记以及赵博涵一家进行合影。
结语
赵博涵的成长轨迹——从开封家乡国家资助政策的受助者,到自强不息、学业有成的资助者,再到情系桑梓、投身西部、反哺家乡的助人者——完美勾勒出一条“爱心在家乡传递、责任为中原担当”的动人闭环。她的故事,是新乡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在中原大地结出的硕果,是开封优秀儿女的骄傲,更是万千受助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家乡发展和国家需要的时代缩影。
新乡学院药学院将持续深化“诚信中原行”等品牌实践活动,不断挖掘和选树像赵博涵这样知恩反哺、建设家乡的优秀学子典型。通过释放强大的榜样带动效应,激励广大学子在学业上勤勉精进,在品德上坚守诚信,在担当中将青春奉献给像西部这样需要光和热的地方。学院将进一步拓宽资助宣传渠道,优化精准帮扶举措,让政策的温暖阳光照亮每一位中原学子的前程,为河南乃至国家培养更多懂感恩、讲诚信、有本领、肯奉献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而持久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语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