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社会实践号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服务社会能力,2025年7月21日至7月25日,阜阳理工学院“皖韵润学心,广德传薪火”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广德市城市红色驿站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团队成员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精心设计系列课程,带领社区儿童体验非遗魅力,传承红色基因,探索学科融合乐趣。
在红色驿站内,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课正在进行。通过讲述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党的奋斗历程,并结合爱国知识问答、学唱《歌唱祖国》等环节,引导孩子们铭记历史。课堂上,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神情专注地聆听英雄故事,嘹亮的歌声在驿站回荡。课后,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祖国,表达纯真的爱国情怀。此次活动旨在潜移默化中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讲授爱国教育知识 姚硕博 供图
语文课堂打破了常规模式,以“成语”为钥匙开启传统文化宝库。孩子们在节奏欢快的“成语接龙”游戏中积极开动脑筋,词汇量悄然增长;“看图猜成语”环节妙趣横生,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激发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精准地猜出“鹤立鸡群”、“喜从天降”等成语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队员们还通过讲述“刻舟求剑”、“栩栩如生”等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凝练与历史的厚重。课堂随后化身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学生们化身“游客”,追随“大唐旅游博主”李白的足迹,在队员创设的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吟诵《静夜思》,让古老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孩子们进行看图猜成语游戏姚硕博 供图
广德素有“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美誉。团队成员立足这一特色,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德竹编引入课堂。在一名队员的讲解与示范下,孩子们认识了竹编的工具与基本技法。动手环节,孩子们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尝试用细薄的竹篾编织小船。从最初的生疏、竹篾不听使唤,到逐渐掌握技巧,指间翻飞,一艘艘形态各异的竹编小船陆续成型。“老师,你看我的小船能浮起来吗?”一位小男孩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少孩子意犹未尽,主动要求尝试编织第二件作品。这堂沉浸式的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动手能力与专注力得到锻炼,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下。
▲图为孩子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完成竹编作品 姚硕博 供图
为丰富学习体验,团队还创新开设了多元课程。“数学数桥”与“扫雷”课程锻炼逻辑思维;英语律动课堂融合字母歌与色彩调色,寓教于乐;此外,知识性的历史课堂以及关注身心健康的 校园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图为红色驿站志愿者、老师与阜阳理工学院学生参观苏皖合作示范区合影 广德城市红色驿站 供图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日,团队在红色驿站服务中心老师及志愿者的带领下,先后探访了广德市王氏制扇非遗馆与苏皖合作示范区广德展示区。在非遗馆,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制扇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心传承。在展示区,团队成员通过先进的交互式屏幕和产业成果展示,沉浸式体验了广德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拓宽了视野,对苏皖合作示范区广德展示区的创新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对阜阳理工学院这支实践团队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是知识的传递与欢乐的分享,更是队员们锤炼师范技能、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深化社会责任感的宝贵经历。阜阳理工学院的学子们表示,将不断精进学业,夯实专业基础,未来以扎实的学识和青春的担当,积极投身国家教育事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吴慧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