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真心传递温暖——北京化工大学“新章启城,渝见未来”实践团在重庆城口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6 11: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育菘 任佩祺 潘圣博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张育菘 潘圣博)  7月22日清晨,连绵的山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水墨画中晕开的淡墨痕迹。山脚下的稻田泛着青涩的微光,偶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宁静。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期待与热忱,踏上了前往调研的路途,一场探索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了兴隆村的中蜂小镇。城口中蜂养殖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饲养驯化,形成了优良品种。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覆盖成果。以订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既保障了蜂农的收益,又促进了产业的稳定增长。这是产业兴旺的生动体现,小小的蜜蜂,成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 “甜蜜引擎”,通过特色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中锋小镇工作人员交流(张毅璇 摄)

沿着山路驱车直上,成员们到达黄安坝科普教育基地。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场,这里也被称为 “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万亩草甸一望无际,高山云海如梦如幻,各种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系统。基地集大巴山生态科普、生态餐饮体验及住宿体验为一体,为游客提供24小时服务。在室外生态展示长廊,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到了多样的生态物种,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能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从生态维度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安坝科普教育基地(许静茹 摄)

上午的最后一站,成员们与兴隆村巩固衔接驻村工作队开展座谈,与兴隆村驻村第一书记何跃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乡村振兴思路逐渐清晰。兴隆村依靠生态的天然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品的宣传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设置 “老谭说事” 进行村民矛盾调解,宣传乡村建设思路,组织农家乐经营建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兴隆村巩固衔接驻村工作队开展座谈(许静茹 摄)

交流结束后,成员们在兴隆村开展了推普与垃圾分类宣讲,结合当地实际,用图片展示不同垃圾的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处理方式,告诉大家垃圾分类能让乡村环境更整洁,还能让一些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推普宣讲(许静茹 摄)

下午,成员们来到河鱼乡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河鱼乡党建工作负责人杨粒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带领成员们观看河鱼文旅宣传片,成员们还就党团组织建设以及基层治理进行了交流,并进行垃圾分类与推普宣讲。在交流中成员们得知,河鱼乡曾获“全市最佳宜居小镇”,并通过设置丰富的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组建 “小鱼儿”“妇女微家” 等志愿队,开展“生态保护进村户”宣传活动。这些举措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乡村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河鱼乡党群服务中心(陈楠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张毅璇 摄)

河鱼乡在文旅方面发力,着眼于打造以原乡风情为特色的大巴山民宿集群村落。产业发展另辟蹊径,充分利用高山板栗,酿酒外售,打造乡村品牌。这是将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从产业和文化角度助力乡村振兴。

最后,成员们抵达高观镇双竹村 “莲” 洁文化产业园。这里以莲藕、荷花、清廉为抓手,将清廉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廉洁教育基地,开展诗词大会、廉洁研学教育等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莲” 洁文化产业园(陈楠 摄)

同时,双竹村正着力将 “莲” 洁文化产业园打造成高观镇特色 IP,依托荷花与清廉文化,在产业延伸和文旅活动上做文章,让IP 与产业、文旅深度绑定,不仅能提高 “双竹荷花” 知名度,更能吸引更多人前来,带动文旅及周边产业发展,让双竹村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前行。之后,成员们听高观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兼武装部长余钱和双竹村驻村第一书记冉洪钊讲党课,深刻体会到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这是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证明。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党课(陈楠 摄)

今天的调研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无论是黄安坝的生态旅游、中蜂小镇的特色产业,还是河鱼乡的基层治理、高观镇双竹村的文化融合,都从不同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我们开展的推普与垃圾分类宣讲,也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在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方面的需求。推普能打破沟通壁垒,助力村民更好地融入发展大局;垃圾分类能改善乡村环境,推动生态宜居建设。在未来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要继续挖掘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还希望能开展更多贴合乡村需求的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鱼乡合影(张毅璇 摄)

撰稿:任佩祺

排版:潘圣博

拍摄:张毅璇 许静茹 陈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育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