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唐琪萱)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是重要阵地。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提升,关乎流域可持续发展根基。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合共生实践队,深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兴隆镇唐庙村开展实地调研,探索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为人地关系系统注入“抗压力”与“恢复力”。
产业“扎根”:特色种植筑牢经济韧性根基
“以前咱村就靠种玉米、小麦,碰上旱涝年景收成就没谱。现在不一样了,村东的果蔬大棚,抗风险能力强多啦!”刚走进唐庙村,正在大棚里采摘哈密瓜的村民唐大爷就打开了话匣子。
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唐庙村依托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优势,近年来逐步调整种植结构——从单一粮食作物转向果蔬大棚的种植模式。村支书拿着合作社台账介绍:“咱村2023年建成8个标准化果蔬大棚,种的哈密瓜、西红柿直供济南、德州和河北的超市,订单稳定。”
在玉米地里,队员们看到田埂里的滴灌系统实时为土壤提供水分。“设备提取地下井水,受天气影响小,还极大节省了人力,又方便又快捷。”种植户唐大姐说。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特色产业与科技的结合,让唐庙村的经济系统韧性显著提升。
图为村里的滴灌管道
设施“焕新”:基础升级激活社会韧性活力
“以前村里路坑坑洼洼,收割机进不来;晚上黑灯瞎火,串门都得打手电。现在你看,水泥路通到地头,路灯亮到村口,日子利索多啦!”站在新修的环村路上,村民大叔指着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说。
实践队员沿村走访发现,唐庙村近两年重点推进“三大基础设施工程”:一是“户户通”硬化路,全村3.5公里主干道和12条小巷全部翻新,路边预留灌溉水渠,既方便出行又利农耕;二是“光伏+民生”工程,除了38盏太阳能路灯,村头的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光伏顶棚,既能遮阳挡雨,发的电还能供广场照明和充电桩使用;三是“便民服务站”升级,整合了快递代收、农技咨询、养老助餐功能,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办小事、解难题。
在便民服务站,队员们遇到前来取快递的奶奶:“以前买个农具得去镇上,现在手机上下单,第二天就能在这儿取;逢年过节还有年轻人教咱用智能手机,心里亮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减少了村民生活的“烦心事”,更拉近了邻里距离——傍晚的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下棋的大爷、追跑的孩子聚在一起,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场景。
图为村内的农田建设
人地“共生”:生态产业夯实系统韧性底盘
“这塘里的水以前又浑又臭,现在清得能看见鱼!旁边种的芦苇既能挡挡风沙,还能当景观。”在村东的生态塘边,村支书指着水面介绍。
唐庙村紧邻黄河支流,过去因农药化肥滥用、生活污水直排,曾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2023年起,村里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先是清理淤泥、修建污水处理池,在岸边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村庄内的公共垃圾桶和街道每天都会有人定时清理。队员们在党员活动室周边看到,村民自发设立的“环保监督岗”挂着值班表——每天有人巡查是否有垃圾乱扔,每周集体清理岸边杂草。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生态意识的觉醒让唐庙村的人地关系更趋和谐,也为系统韧性增添了“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唐庙村村民
此次实践调查,唐庙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提升,终究要落在“人”与“地”的和谐共生上。黄河流域乡村韧性建设,既要靠产业“壮骨”、设施“活血”,更要靠村民“凝心”。实践队员们相信随着人地系统韧性的持续提升,这片黄河岸边的乡村,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通讯员 唐琪萱)
图为和合共生实践队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