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马晓彤) 7月18日至7月21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汇聚知行微光,共绘沃土新卷”——六汪镇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实践之旅,正遇上这片土地的振兴脉动。融合富民中心的烟火气与乡村振兴主题馆的规划图,恰好诠释了六汪镇“治理+规划”双轮驱动的密码。
7月18日下午,乡村振兴服务队踏入融合富民中心,首先被“德育乡村”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所吸引。这里以“三治融合(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为核心,通过积分制量化村民在环境维护、邻里互助等方面的表现,让“村里事”变成“自家事”。数据显示,这一模式推动六汪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5%,更让“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的荣誉实至名归。张老师详解的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则让团队成员看到资源盘活的智慧——土地、林地等闲置资产通过阳光交易流转,如同为乡村经济注入活水,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截至2025年7月,六汪镇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流转土地7910亩,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带动户均增收50000元以上。
图1 融合富民中心内,张老师为服务队讲解农村产权交易流程
而非遗记忆体验中心更像一座时光博物馆。指尖拂过青岛螺钿的温润光泽,耳畔萦绕茂腔的婉转唱腔,铁橛山传说与核雕技艺交织成文化长卷。这些非遗不仅是展品,更是乡村的“精神图腾”,在保护与传承中为产业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
图2青岛螺钿技艺展示(该技艺已入选青岛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说融合富民中心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乡村振兴主题馆便是指引方向的“导航仪”。巨大的沙盘前,六汪镇的山川脉络、交通网络与产业集群一目了然:东部的葡萄种植带、西部的茶叶产区、中部的文旅综合体,勾勒出“一核两翼三带”的发展格局。此外,墙面还展示了“一核两片三园八区”的产业布局,产业数据更具说服力——从健康产业到生态农业,从现代工业到文化旅游,生态资源的保护,人居环境的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以及特色小镇的建设,印证着规划落地的铿锵步伐。这里将蓝图转化为行动力,让每个参观者都能读懂: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征程。
图3 乡村振兴主题馆内的六汪镇沙盘
从融合富民中心的“治理创新+文化赋能”,到乡村振兴主题馆的“规划引领+实践落地”,六汪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需“看得见的治理创新”,也需“摸得着的文化与产业根基”。这两个阵地如同双轮驱动,载着乡土的希望,串联起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与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纹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