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约入堂燃绮梦,火柴支教润童心——哈工大火柴公益与肥城孩子们的星空之约

发布时间:2025-08-06 1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羿锦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何羿锦)在山东泰安肥城市一处操场上,一群孩子的目光紧随着自制“气压小火箭”呼啸升空而闪烁。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火柴”公益支教队带来的“青岱筑梦”夏令营现场。今年7月中旬至下旬,这支队伍已是第三年深入乡村,与往年不同,他们创新性地将哈工大引以为傲的航天报国基因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深度融入支教实践,把“九天揽月”的梦想种子,悄然播撒在田野间。 

课堂点燃兴趣:“飞天梦”如何播种与生长?

“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力量让火箭飞起来的?”在《火箭为什么可以一飞冲天》特色课上,支教队员路非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程巧妙融合了哈工大参与“嫦娥”探月、“天问”巡火的国之重器故事,通过讲述北宋“火龙出水”的古代智慧,并结合气球喷气、气压火箭等小实验,直观解析反冲原理。

图为路非老师为学生们简单讲解火箭飞天的原理

“只是凭借空气的这种反推力就能把火箭送上天,真是太酷了!” 学生江博凯在动手制作环节异常兴奋。路非老师在介绍哈工大威海校区牵头的“威海壹号”卫星成功发射时,援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引导孩子们将探索宇宙的志向转化为克服学习生活困难的决心。

为科学评估活动成效,支教队针对两村共计127名营员开展了入营前和结营后的航天科普知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知晓“中国探月工程名称(嫦娥工程)”的学生比例从入营前的15%跃升至结营后的93%;能够简单解释“反冲原理(如喷气推动)”的学生比例从不足10%提升到88%。 “这些数据印证了课程的吸引力,也肯定了我们教学的成效,看到孩子们对航空航天梦渐渐升起的兴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支教队员于雪润分享道。

图为高胜琪老师在准备实验课

问卷触达深度需求:用数据描绘真实乡村图景

“光有课堂兴趣还不够,教育要真正落地生根,必须了解孩子们背后的真实生活和想法。”指导教师何晓菁说。为此,支教队精心设计了面向全体127名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家庭的教育现状与期待。

调研结果显示: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家庭中,暑期孩子看护难(82%)和学业辅导(79%)是普遍痛点;仅有20%的孩子能在暑期接触到正规的兴趣拓展活动。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夏令营活动收获了绝大多数(97%)家长的高度肯定,95%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希望明年继续举办”。七年级学生刘俊涛的爷爷在反馈中写道:“娃娃以前放假就玩手机,现在回家能主动说在课上学到的火箭、雷达知识,还说知道科学家造雷达保卫国家,特别有劲头!”

图为部分调查成果

这些数据让支教队的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在部分家访中,支教队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爱国精神的另一种“回声”。在讲述“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故事的《红色科学家》专题课上,支教队不再仅是使用情景剧还原其因南京大屠杀之痛而立志研制国产新体制雷达的故事,更用三组震撼数据(覆盖300万公里海域、0.12米成像精度、追踪2000目标能力)将其科技壮举量化,点燃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触动我最深的是学生小函(化名),”支教队员牛淼琼回忆,“在《红色科学家》课后交流中,她低声问我‘老师,我们家就在陆房这地方,奶奶经常给我说,过去打仗那么苦,乡亲们都豁出命来保护它。我现在更想学好本领,把我的家乡建设好、保护好’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精神传递的力量。” 这种把家国情怀具象化到乡土认知的转变,并非遥远的宣教,它正在孩子们心中与家乡引以为傲的红色基因悄然发生共振,催生出守护和建设这片“英雄之地”的真挚担当。 

两弹一星”精神照亮奋斗路:从历史到现实的指引

针对乡村孩子普遍的目标不明确以及信心不足等问题,支教队增设了《“两弹一星”精神与强国之基》课程。以杰出校友孙家栋院士为缩影,讲述其在物质匮乏年代“帐篷为家、图纸作伴”、仅用三年便研制出新中国首枚导弹的奋斗史诗。

课程上,支教队员没有仅仅讲述历史荣光,而是将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转化为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挑战的“武器”。他们组织了“我的小小理想”分享会,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路上的磨砺石。学生刘紫璇在分享中说:“孙爷爷他们的奋斗故事,成为我和妹妹暑假里互相鼓励的力量源泉。让我明白,人只要努力,也能为‘成大事’做足准备!” 

图为学生在课后进行分享

点燃梦想,情牵万里:一张明信片连接星辰与心田

夏令营临近尾声,一场充满童趣与理想的“我的梦”告别仪式在村活动室上演。孩子们自豪地展示亲手制作的火箭模型、描绘着对未来的各种畅想。更令人动容的是,支教队员为每一位孩子准备了印有哈工大校园风光和航天器图片的特色明信片,背面是队员们亲笔写下的祝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未来可期!”“你的梦想,有我们共同的努力!”……孩子们高举着写有老师暖心寄语的明信片,笑容灿烂,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图为支教队员为学生们写有寄语的明信片

支教队并非“过客”。他们与村委协作,建立了长期线上交流群,并计划在线上开展长期的教学活动。“哈工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眼界的开阔和精神的灯塔!孩子们举着明信片的画面,让人看到梦想的力量。”田书记由衷感慨。

图为支教队员与部分学生的合影

跨越千里的“星空之约”,在一张张写满祝福的明信片中得到温暖回响。哈工大(威海)火柴支教队以航天精神为火炬,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实践,在肥城乡村点亮了点点星光——那不仅是知识的启蒙、兴趣的萌芽,更是家国情怀的扎根、自强信念的薪火相传。把点点星光,汇聚成乡村少年通往星辰大海的航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羿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