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属仲夏,烈日灼灼。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灼灼信火 豫见童梦”暑期支教队的40名志愿者,怀揣赤诚,于2025年7月21日至8月5日深入河南省商丘市,通过红色科普课程、特色活动及人文关怀,为当地孩子送去知识与温暖,让“信连你我,愿与携手,志在助人,服务社会”的精神在豫东大地落地生根。
精心筹备,筑牢支教基础
为确保支教活动实效,团队提前启动筹备工作。6月14日,支教队召开集体培训会,本次队长详细介绍活动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及对接学校情况,指导老师重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随后,40名队员分为“圆梦中原”“豫梦启航”“青衿传薪”三支小队,分别对接睢阳区坞墙镇郑楼小学、冯桥镇柳林小学、坞墙镇大赵庄小学,明确教学、宣传、后勤分工。7月初,队员们通过线下试讲或线上腾讯会议完成“整节课模拟教学”,围绕课堂内容、节奏设置反复打磨。“每一次讨论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课堂体验。”队员们的细致筹备,为支教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图为支教队员正在进行试讲
童心相遇,红色身影点亮校园
7月21日至26日,身着红色队服的队员们分批抵达商丘。支教首日清晨,队员们提前打扫教室,在鸡鸣声中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开营仪式上,国歌奏响时,全体师生肃立注目,一队队长马灿灿寄语孩子们:“每个人都蕴藏无限潜力,让我们一起发掘自我,创造奇迹。”仪式后,猜歌名、“逢七过”等破冰游戏在各班展开,欢声笑语中,队员与孩子们迅速熟络。“孩子们的笑脸像夏日阳光,瞬间驱散了所有陌生感。”一位队员记录下初见时的温暖。
图为队员们与孩子们进行破冰小游戏
多元课程,播撒知识与梦想种子
支教期间,三支队伍围绕“文化小课堂、素养加油站、红色故事会、科学大探索”四大板块开展教学,兼顾基础知识与综合素养提升。文化课堂上,英语老师张睿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音标拼读单词,降低背诵难度;数学老师崔铭宇针对部分学生基础薄弱问题加强练习,同时发现孩子们在奥数题中展现的活跃思维,“稍加引导,他们的潜力便能闪光”。素养课程中,餐桌礼仪、青春期教育、魔方技巧等内容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红色故事会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与刘永坦院士事迹讲解,让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悄然扎根;“小小工程师”特色活动更成“爆款”——高锰酸钾遇维C变色的化学实验、矿泉水瓶制作的“空气炮”、能顶起乒乓球的伯努利喷泉,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原来哈工大造飞机的原理,我们也能亲手体验!”一名学生兴奋地说。
图为正在开展“小小工程师”特色活动
深入调研,用行动回应教育需求
支教队不仅聚焦课堂,更通过家访与调研关注乡村教育痛点。队员们走访16个家庭后发现,70%以上为留守儿童,祖辈监护能力有限;部分学校存在英语、艺术教师短缺,冬季取暖设施不足等问题;40%的高年级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英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精准施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通过聊天、游戏填补情感空白;增设音乐、美术、科技课程,弥补教学资源短板;英语课采用“生活化教学”,通过实用短句、趣味游戏鼓励孩子开口,帮助他们从“不敢说”到“敢表达”。“以前觉得英语很难,现在我也能说几句了!”一名学生的进步,成为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队员们正在进行家访
两周的支教时光悄然画下句点,队员们行囊里装满的,是孩子们临别时塞来的手绘卡片与纯真笑脸,更沉甸甸盛着一份“教育为民”的初心与担当。信火长明,初心如磐。无论前路有多少风雨,队员们始终坚信:那些埋下的梦想种子,定会带着勇气破土而出,在阳光里拔节生长,终有一天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而“灼灼信火”的步履从不停歇,信火志愿服务队将带着这份牵挂与责任,让青春的热忱继续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用点滴行动为更多孩子的梦想添柴加火,让温暖延续,让希望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耿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