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志愿行,成都理工大学学子助力三线精神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5-08-06 04: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润熙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这个暑期,7月15日至25日,成都理工大学“三线薪火・攀西筑梦”社会实践团的12名成员,深入四川攀枝花开展为期10天的爱国主义主题实践。作为该校依托相关学科优势组建的专项实践团队,成员们以三线精神的当代传承为研究核心,系统设计并落地了包括史料整理、实地调研、主题宣讲在内的系列专业化志愿项目,旨在通过学术化实践路径,深化青年群体对历史精神的认知与传播。

历史现场里的“沉浸式课堂”:从文物到遗址的精神触摸

7月15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员按分工开展史料梳理。李心怡专注记录展柜中1964年施工日志的细节:泛黄纸页边缘有3处明显水浸痕迹,“大雨冲毁工棚,连夜重建”字样的墨水因受潮出现晕染,但笔画力度未减。她用标尺测量手稿尺寸,拍摄高清照片存档,同步记录讲解员所述“建设者雨夜抢工期”的背景信息。同一时段,李东方在攀枝花钢铁厂早期沙盘模型前绘制标注图。模型中“弄弄坪”区域的山体剖面显示,初期厂房建设需开挖平均3.2米深的地基,他特别标注出模型与现状地貌的对应关系,比对档案记载的“7万立方米土方开挖量”具体位置。

7月21日,大田会议遗址现场,成员们采用“文物记录法”开展工作:张欣悦用拓印纸记录遗址砖石上的风化痕迹,同步录音整理周边村民口述的“建设者住山洞”细节;另两名成员则对会议记录复印件进行扫描存档,重点标注“靠山、分散、隐蔽”布局原则的原始表述。此次共收集实物史料信息23条、口述素材17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田会议遗址采访工作人员。徐润熙供图

童声里的“三线故事”:让历史住进孩子心里

7月17日至18日,实践团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展两场青少年体验活动,42名6至12岁儿童参与。活动设置三个实践环节:在“老物件认知”环节,孩子们通过触摸带补丁的工装、掂量军绿色水壶(重1.2公斤),直观感受建设者的工作环境。6岁的王梓在观察水壶后,准确说出“适合山地携带”的特点;“场景重现”环节中,孩子们用积木搭建“山洞工厂”模型,在成员指导下理解“进山建厂”的战略意义。8岁的李诺搭建的模型中,特意保留“运输通道”设计,呼应讲解中“物资运送困难”的历史背景;“小小讲解员”环节里,孩子们依据所学知识以及真实体会,在场馆里面对游客进行讲解与介绍,用自身体会与稚嫩的话语向游客传递着三线建设文化。

“孩子回家后总说‘建设者爷爷好厉害’,还画了张‘山洞工厂’的画贴在墙上。”家长周女士看着活动照片笑着说。两天的活动里,40多个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接龙,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悄悄装进了心里。

图为组织小朋友参加讲解活动。杨中毓供图

从明信片到访谈录:让三线精神“走出去”“活起来”

7月19日至22日,实践团在博物馆、迤沙拉景区、科技馆等地开展调研,发放问卷17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89份,同时完成12人次深度访谈。在迤沙拉景区,非遗传承人罗文英向成员展示了1966年为建设者修补工具时使用的刺绣针线包,包上绣制的“互助”字样仍清晰可辨。成员们拍摄记录针线包的尺寸、材质及使用痕迹,纳入“三线建设民间记忆”素材库。负责人赵工引导成员观察三线时期机床模型与现代设备的结构共性。成员们注意到,老机床操作手柄的磨损痕迹(深度0.3厘米)与现代设备的人机工程设计存在传承关系,据此整理出“技术攻关精神延续性”调研笔记3页。

团队设计的5张原创三线主题明信片在调研中发放试用,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引起反响。几位三线建设亲历者表示,在看到这些明信片后有着深刻的触动,希望团队接下来能够产出持续性的传播机制。

图为给三线建设亲历者分发原创明信片并开展问卷调查。朱晓轩供图

10天实践背后:青年与历史的“双向奔赴”

7月25日,成都理工大学“三线薪火・攀西筑梦”社会实践团召开实践总结会。团队负责人徐润熙在会上系统梳理了此次攀枝花之行的成果:通过博物馆教育宣讲、历史遗址调研、科技馆技术溯源、文化工坊探访等多维度实践,团队已完成三线文化史料汇编、传播载体创新、受众认知调研等系列专业成果。团队整理出300分钟的口述史录音、200张历史场景照片、50条创新传播建议。“团队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传承的参与者。”团队负责人徐润熙说,接下来他们计划把调研成果做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三线精神在当代的样子。同时也强调,从结构化活动设计到学术性成果转化,成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三线建设历史意义与精神时代价值的认知,更构建起“调研-传播-实践”的闭环工作模式。下一步,团队将基于此次实践形成的数据库与传播模型,开发更多融合青年视角的创新志愿服务项目,推动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活化传承与广泛传播。

图为攀枝花科技馆负责人与“三线薪火・攀西筑梦”团队负责人进行交流并给予肯定。蒋佩瑶供图

(供稿:徐润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