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安珂雨,代若男,姬子彤,闫芷潭)2025年8月5日,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野川镇杜寨村,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陕西师范大学“红烛核光”志愿宣讲团以“AI+历史”为经纬,以“体验+传承”为血脉,为30余名山乡孩童开启了一场90分钟的沉浸之旅。当数字科技叩响尘封的岁月,当稚嫩指尖触碰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的星河璀璨,照亮了黄土高原上的清澈瞳仁。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核光”志愿宣讲团,是一支由满怀激情与理想的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团队以“红烛”自喻,寓意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核光”为志,象征着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AI叩响岁月门扉:数字画卷铺展峥嵘征途
图为宣讲现场照片(姬子彤供图)
宣讲员轻点屏幕,AI如同时空摆渡人,将孩子们引向六十多年前的课堂。数字光影中,AI精准复原了当年科学家们走过的崎岖山路、简陋却书声琅琅的教室场景。坑洼的木质课桌、昏黄的煤油灯、跋涉山路的求学身影,与今日窗明几净的教室形成无声对话。“为什么中国要造‘超级武器’?”当动画里象征祖国的“小龙”被“鹰”“熊”环伺,孩子们攥紧小拳头。“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声浪在教室回荡,一粒名为“自强”的种子悄然落入心田。
时空坐标在AI导航下精准锚定罗布泊。广西深山的铀矿石泛着微光——“这是核工业的‘金钥匙’!”宣讲人轻触屏幕,矿石幻化成1958年的戈壁滩:AI不仅重现了漫天黄沙的221基地,更逼真模拟了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简陋的帐篷、堆满草稿纸的办公桌、彻夜不熄的灯火。 黄沙漫卷中,邓稼先伏案演算,算珠声如急雨敲打纸面;科研人员就着风沙啃窝头,牙齿间“咯吱”作响的沙粒化作时光音效震颤耳膜。“砰——!”1964年10月16日15时的巨响穿透时空,蘑菇云如巨龙腾空。30双小手齐刷刷高举拇指,致敬屏幕里相拥而泣的模糊身影。
无声誓言铸丰碑:戈壁隐名十七载,星河永耀英雄魂
图为闫芷潭讲解科学家事迹(姬子彤供图)
在AI复原的历史光影中,那些将生命融入国家伟业的名字熠熠生辉。孩子们屏息凝神,走进那段用忠诚书写的峥嵘岁月。
邓稼先的故事让孩子们肃然起敬: 这位“两弹元勋”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他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算盘和草稿纸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九次计算”。在一次核试验中,他奋不顾身冲进辐射区寻找弹片,只为掌握第一手数据,最终因辐射伤害过早离世。孩子们的眼眶湿润了,指尖仿佛触碰到那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为祖国铸就和平盾牌的滚烫赤诚。
钱学森的归国路同样惊心动魄: AI重现了他在美国遭受软禁的艰难岁月,以及冲破重重阻挠、历经五年波折终于踏上归国航程的激动时刻。AI模拟了他归国后在简陋条件下指导科研工作的场景:狭小的办公室、堆满书籍的案头、墙上巨大的导弹结构图。 孩子们明白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背后,是矢志不渝的报国信念。他提出的“系统工程”思想,如同灯塔照亮了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征途。
郭永怀的故事,则将守护升华至生命的永恒高度。 深情的讲述还原了那悲壮的一幕:飞机失事的烈焰中,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拥,用血肉之躯筑成最后屏障,只为保全至关重要的绝密研究资料。当孩子们得知浩渺星空中有一颗永恒的“郭永怀星”为他闪耀时,稚嫩的脸庞写满无言的崇敬,清澈的童声汇聚成庄严的合诵:“郭永怀爷爷!”,在星辉下久久回荡。
密信藏忠诚:科学魔法里的无声守护
图为宣讲人姬子彤带领小朋友进行实验(闫芷潭供图)
图为宣讲互动现场(闫芷潭供图)
宣讲迎来高潮,孩子们化身“小小守护者”,亲历一场科学与忠诚交织的奇妙体验。他们亲手调制维生素C溶液作为“隐形墨水”,在雪白卡纸上郑重写下心中的誓言与守护的秘密。当喷壶中的碘伏溶液如魔法般喷洒,雪白的纸上瞬间显现出清晰的蓝色字迹!惊叹声中,科学的奇妙原理与当年核事业中严谨保密工作的智慧隐喻完美交融。这精巧的实验,正是先辈们“密战无形”精神的生动写照——科学是武器,忠诚是密码,无声处,守护着惊天动地的伟业。孩子们亲手触碰这份“密信”的力量,深刻理解了守护国家机密的责任与智慧,那份庄严的使命感如同显现的字迹,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田。
时值首颗原子弹成功试爆61周年,这场深入太行山村的宣讲,用AI的现代之光精准复原了历史的山路、教室与科研环境,点亮尘封的历史坐标,借亲身体验的触感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当杜寨村的星光与天穹中的“郭永怀星”遥相辉映,那以身许国的忠诚、百折不挠的勇毅、集智攻关的团结,必将在新一代心田抽枝散叶。历史从未走远,英雄化为星辰,永远守望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而未来,正握在每一个被这精神星光照亮的孩子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珂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