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寻踪,码绘新章——大工京戈铁码实践团浙江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6 09: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俊豪 李铭喆 陈欣宜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文化科技融合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京”戈铁“码”实践团于2025年7月启程,奔赴浙江杭州,围绕“科技赋能文化,数智服务社会”的核心主题,走进纪念馆、博物馆、企业和高校,实地感受文化厚度与科技温度的双重碰撞。五天时间,七大实践点,成员们在行走中思考,在交流中成长,在对话中点亮未来。

红色启程:缅怀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2025年7月20日清晨,实践团怀着庄重之心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这座矗立于西湖之畔的红色殿堂,是浙地百年革命历史的缩影,也为成员们打开了一段与志士英烈并肩同行的时空之门。

在“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建设家园”等主题展区,成员们仔细观看了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从辛亥志士、抗战英雄,到解放先锋和青年烈士,他们用生命书写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站在烈士名录墙前,成员们默默驻足凝望,深切感受到,每一代青年,都注定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扛起最沉重的责任。

下午,实践团到达浙江省博物馆,在展区中,看到沿江先民延续上千年的农耕智慧;良渚文化的玉琮、宋代的青瓷茶具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巧与雅致。展厅一隅,那句振聋发聩的文字——“中华民族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多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深烙印在成员们心中。

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凝练概括,更是一份源自血脉的文化自信:脚下这片土地,曾孕育出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之一,而今天的青年,正肩负着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使命。

科技赋能:数字与文化的创新展示

第二天,实践团到达网易有道,通过讲解队员们看到数字化技术如何让非遗文化“重获新生”:从苏绣到古琴,从剪纸到皮影,非遗元素被成功融入《逆水寒》《梦幻西游》等网游,实现了“互联网+文化”的新演绎。

下午,实践团来到杭州市博物馆。在这里,从玉器、瓷器、书画到多媒体展片,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成员们带来了极具震撼力的精神体验。

在互动体验区,成员们亲手“修复”虚拟青铜器,通过多媒体屏幕观赏杭州历史文化的数字化重现,在点触之间穿越古今,再次体会到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的全新可能性。

技术落地:观看事业实践地图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到达锐同科技,深入了解了RT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如何在政务大厅和医院环境中实现高效应用,直观体验了产品架构、系统组成以及研发到市场的完整路径。

大工校有杨崇兵师兄的分享使成员们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多“高端”,而在于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一个政务系统快速上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下午,实践团来到道秾科技成员,受到大工校友李洋师兄的热情接待。实践团成员进入AI冷库系统实操场景,了解实施于全国的“千库计划”,从源头数据、产品购买、运输保鲜、渠道销售全链路了解科技如何真正服务于民生所向。一名成员感慨地说:“技术最好的方向,是展开在地头、农田里。”

思想的追问与文化的浪漫

7月23日,实践团踏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从1897年求是书院的创立走至“创新2030”计划的蓝图。在校史馆里,成员们细读竺可桢老校长的手稿,观看当年西迁图与学籍卡,在时间的褶皱中重新理解“求是”的分量。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与大工的“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在此刻激烈碰撞,青年学子在思想的洗礼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科技报国之路。

午后阳光炽热,但亚运会博物馆的澎湃氛围如潮水扑来。步入展馆,成员们仰望那面50米长的冠军墙,从女排夺冠的激动瞬间到电竞首金的荣耀回放,每一步都是中国体育的奋进脚印。通过AR动画了解亚运会项目,通过数字屏逐条解析128音轨的主题曲,一场关于“科技如何向美”的沉浸之旅,让大家对数字美学有了全新理解。

通信技术的“国家答卷”

最后一天,实践团走进东方通信展厅,开启了一段“从大哥大到5G”的通信史之旅。讲解员展示了东方通信如何在199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部移动电话,直至今天成为全球智能卡出货量前三的企业;讲述了自主研制的通信技术模块在汶川地震中第一时间恢复信号,在G20峰会保障多国首脑通信零中断等急难险重任务。

在园区漫步时,成员们看到50%的绿化覆盖率与高密度创新楼宇共生,湖泊中流淌着钱塘江引入的活水,象征着“技术如水,润物无声”。成员们也理解了,技术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进取和创新,更在于落实到位,服务国之所需。  

实践写进青春,把技术写入文化

五天行程,七大场所,实践团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科技与文化之间。从红色记忆中汲取信仰力量,在历史文脉中探寻文化自信,在产业现场中理解技术落地逻辑,在高校讲堂中思考学术使命。每一站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每一次交流都是成长的催化剂。

“文化是根,科技是翼。愿做那片把根留住、向光飞翔的叶子。”

未来,“京”戈铁“码”实践团将继续以时代为纸、以代码为笔,让“文化+科技”的命题,在青春的答卷中熠熠生辉。


撰文 | 吴俊豪

图片 |  王一宁 莫一凡 李彦元

审核 | 李铭喆 陈欣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俊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