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润心魂 青春聚力家国情——长安大学学子以实践书写国防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05 22: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科言 袁一乐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夏天,跟随长安大学“智慧迷彩·励剑长安”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西安兄弟高校和模拟对抗训练中心,在国防展厅的静默凝视与战术对抗的沉浸式体验中,长安大学学子对"国防"二字的理解,终于从课本上的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出征前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科言 摄

站在国防展厅里,战机模型的流线型机身仿佛仍带着划破长空的锐气,导弹系统的精密构造藏着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钻研。这些静静陈列的展品,不是冰冷的金属与塑料,而是一部浓缩的国防科技奋斗史——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跻身领跑行列,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甘坐冷板凳的坚守。那一刻突然懂得,国防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护佑万家灯火的坚实屏障。这让实践队员愈发清晰:人防教育基地正是将这种"屏障"具象化的重要载体,若能推动高校与基地协同联动,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展厅里的生动教材,国防意识才能真正走进青年心里。也忍不住叩问自己:当下所学的知识,是否能为这座"安全屏障"添上一块砖?

▲图为实践队员在兄弟高校国防装备展区阅读逃逸塔动力系统介绍。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科言 摄

如果说展厅是历史与科技的课堂,那么战术对抗体验便是责任与协作的试炼场。穿上装备的瞬间,"守护"不再是口号,"配合"成了必须紧绷的弦。哪怕只是模拟场景,当队友传递信号、并肩向前时,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国防不仅需要尖端科技的"硬实力",更需要每一个人心中的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这一"软实力"。这恰是国防教育的意义所在——若能推动校际间共享实践资源,让更多青年在奔跑、配合、坚守中体会"担当"的重量,国防理念才能从认知层面真正走向情感认同。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抗训练中心模拟实战时在进行躲避和射击。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科言 摄

走出校园时,夕阳正为教学楼镀上金边。这两次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人防教育基地是播撒国防意识的"土壤",而校际协同共享则是滋养这片土壤的"养分"。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家既要在书桌前积蓄投身国防的知识力量,更要在实践中传递守护家国的信念火种。唯有让个人成长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才能真正理解:守护祖国,从来不是某一群人的使命,而是每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更是值得用青春去践行的荣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科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