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土共生,与自然共学:一堂为乡村孩子种下绿色未来的生态课

发布时间:2025-08-06 15: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阮靖皓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培养乡村孩子们的生态意识,树立环保观念,培养责任感,助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7月29日,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在路口镇长青村村委会的指导下,于路口镇宜民佳苑小区“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开展了一门独特的生态文明课程。该课程旨在提升当地乡村孩子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为路口镇及小区的绿色建设贡献力量。

设立本次生态文明课程的是团队副队长沈子涵,他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细致开展课程内容。分别是生态文明概念、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乡村青少年教育现状、贴近生活的教育实践以及未来展望与建议。课堂上,副队长沈子涵以生动的语言开篇,从“什么是生态文明”入手,用孩子们熟悉的乡村场景举例:“大家每天路过的稻田会吸收二氧化碳,门前的小溪能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自然与人类共生的体现。”他通过图片对比展示了生态保护前后的环境变化,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绿水青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自然教育的重要性”环节中,副队长沈子涵特意设计了互动问答:以“夏天的夜晚,草丛里有哪些小生命?”为题,孩子们纷纷举手,从萤火虫到蟋蟀,从蚯蚓到螳螂,在分享中逐渐理解“每一种生物都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他还结合乡村特点强调:“你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草木,都是最好的自然课本,观察它们、保护它们,就是在学习最生动的知识。”

谈及“乡村青少年教育现状”时,副队长沈子涵坦言,乡村孩子虽身处自然却常忽略其价值,他鼓励孩子们:“你们拥有城市孩子难得的自然资源,要学会珍惜这份‘礼物’,用好奇心去发现身边的生态奥秘。”随后的“教育实践”环节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小实验”,用废旧纸箱制作分类垃圾桶,模拟处理日常垃圾;还教大家用树叶、石子拼贴“自然画作”,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课程结束后,路口镇长青村“暑假学堂”负责人潘亚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已在路口镇开展多期公益课程,此次生态文明课是团队“乡村振兴赋能”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接下来,该团队将继续结合乡村实际需求,推出更多贴近生活的实践课程,用爱心与专业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完)

青年影响力创新中心(简称“青创中心”)由知行计划联合中国 500+顶级高校的大学生组织系统、高校研究机构、高校基金会、青年组织、媒体和青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支持创建,连接 400 万+优秀大学生,触达和影响全国 3,000 所高校,超过 4,000 万大学生。中心下设青年影响力研究中心和青年影响力实验室,旨在凝聚专业智慧,聚焦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行为趋势,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和社会创新,以创意激发青年智慧, 以科技赋能青年成长。

云支教助学计划(简称“云支教”)由有爱有未来企业志愿行动、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青年影响力创新中心联合多方于2018年设立,以“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方式,精准对接贫困县中小学校,为大学生助学支教和企业志愿服务提供可持续的教学直播平台和服务。帮助乡村中小学校接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截至2023年,共有18家企业、265所高校的志愿者参与,在安徽、青海、云南、海南、甘肃、四川、宁夏等地区的303所乡村学校,开展12,693课时云支教课程,直接受益学生1,052万人次。

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2012年正式设立,致力于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截至2023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500余所高校超过1.6万支大学生团队参与申报,50余万大学生直接参加,开展包括乡村振兴、助学支教、环境保护、专业竞赛、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云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及成长发展项目,惠及8,000余所乡村学校的超过310万名师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靖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