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水碗:当教育标尺遇见不可度量的光

发布时间:2025-08-06 16: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洋   阅读 8.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初踏乡土:理想照进现实的裂痕

怀揣着反哺乡村教育的赤诚,我踏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作为一名同样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坚韧的绳索,渴望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孩子。然而,当双脚踏上这片未曾谋面的乡野,理想的光环很快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显露出裂痕。

招生是面对现实的第一课。暮色中抵达,翌日便穿行于蜿蜒村巷。挨家挨户的走访远比想象中艰难:叩开的门扉后,多是耄耋老人与懵懂幼童。浓重的乡音筑起沟通的壁垒,步履维艰。那份炽热的使命感,在现实的沟壑前,显得单薄而局促。所幸孩子们大多能说普通话,才让我们的努力不至于白费。

遇见小+1:沉默筑墙与破冰瞬间

招生途中,一位清扫村道的年轻母亲,被我们的着装吸引。她应允回家询问孩子意愿。彼时,我未曾预见,那个孩子将成为我支教时光里最深的烙印。

图一

接手4-8岁的小班,挑战如约而至。男孩们活力四射,女孩们大多沉静。唯有一个小女孩,沉默得如同幽深的古井。她极少言语,笑容稀缺,眼神里写满疏离与警惕,像一只随时准备遁入丛林的幼兽。我试着接近她,听课时常坐在她身旁,鼓励她参与互动,回应我的只有紧抿的唇瓣和闪躲的目光——一道无形的墙悄然矗立。

图二

转机出现在某天放学——我恰好负责送她回家,这才发现她的母亲正是那位清扫路面的姐姐。次日,我轻声告诉她:“我见过你妈妈。”不知是否这句话卸下了她的心防,她终于对我露出浅浅的笑意,甚至愿意一起玩耍。直到那时,我才问出她的名字,暂且叫她“小+1”。

跳绳课:无声偏爱的生长

作为跳绳课老师,起初几节课我竟无班可教。直到某节体育课,孩子们对新动作兴致缺缺,我便索性陪他们疯玩了一整节课。他们像极了儿时的我,对跳绳有着近乎执着的热爱,课间总缠着我摇绳,喊声此起彼伏。而我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穿过人群,寻找那个小小的身影,柔声邀约。这份不由自主的“倾斜”,成了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图三

支教行程过半,一次县城采购归来,身心俱疲。手机微光闪烁,班主任信息跃入眼帘:“小+1今天一直在找你。”短短一行字,瞬间冲散了所有倦意。这份被惦念的暖意,让我忍不住向队友分享喜悦。从此,护送小+1回家的路途,成了我每日最珍视的责任与期盼。

图四

离别倒计时:隐痛与成长

当队友问及离别,我才惊觉归期已近。一个放学的黄昏,我故意行于她前方数十米,频频回首。夕阳拉长她小小的身影,她始终低垂着头,沉默而缓慢地移动着脚步。那一刻,心头涌上难以名状的钝痛——若她是我的骨肉,我多想牵起她的手,伴她走过所有风雨长路。那晚,那句惯常的“再见”,第一次缺席了。

图五

随后的假日,本该放松,我却坐立难安。直到重逢时,她笑着向我奔来,悬着的心才缓缓落下。最后的时光里,我近乎贪婪地守候在她身旁,笨拙地逗她展颜,明知这份浓烈的关注已近乎“偏执”,却无法自抑。原来,所谓绝对的公平,在真实的心灵相遇面前,是如此脆弱。

终章:倾斜的重量与永恒的微光

结业日的艺术节上,小+1跳了一支羞怯的舞;运动会上,她却主动报名了跳绳和“你画我猜”。看着她渐渐舒展的身影,欣慰如潮水漫过心头。午后,孩子们纷纷拥来,在我衣襟上留下稚拙的签名。小+1的画作尤为独特:一座歪斜的房子,几朵朴素的小花。虽不解其详,却足以让我的眼眶温热湿润。

图六

最后一段归家路,我选择了驻足。远远望见,她与母亲在路边等待、张望。我毅然转身——往后的路,她得自己走了。

支教伊始,我曾笃信自己能如天平般公正,“一碗水端平”。而今方彻悟,人心的度量,从来不是冰冷的标尺。它会在不经意间,因某个生命的独特光亮而悄然倾斜。这份源自真实看见、用心靠近而滋生的“偏爱”,并非教育的失格,恰恰是它最本真、最动人的温度所在。

图七

它昭示着,教育的伟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看见、懂得与点亮。那碗水或许倾斜了,但它承载的,是生命与生命碰撞出的最珍贵的回响,是足以在贫瘠土壤中孕育希望的永恒微光。

撰文 | 李长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