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李欢)晨光漫进教室时,山东大学泉润青苗支教团带着济南的故事已在讲台铺开。那些藏在泉水与陶纹里的城市密码,正等着小朋友们轻轻叩开。
泉脉生长记
这堂课从一汪泉水的想象开始。当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句子刚念出口,有小朋友立刻举手:“老师!我家楼下就有泉眼!”
课堂上,顺着趵突泉的三股水脉,我带孩子们走进千百年前的济南。看曾巩站在泉边写下 “一派遥从玉水分”,听乾隆南巡时捧起泉水的赞叹 —— 正是这口甘甜,让趵突泉成了 “天下第一泉”。
▲图为特色产业课程
时光沿着泉水的脉络慢慢流淌。从古人在泉边凿井建园,到如今泉水直饮点遍布街巷;从李清照在漱玉泉边填词,到大明湖的荷花年年映着新景。有小朋友指着黑板上的老照片惊呼:“这石梯我上周刚爬过!” 原来百年前先辈走过的路,现在依然能踩出相同的声响。
匠心凝陶魂
最让人专注的,是黑陶在指尖苏醒的故事。当 “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 的描述刚落,孩子们就忍不住伸手触摸屏幕上的黑陶纹路。那些齐鲁大地的泥土,要经过多少双巧手揉捏、烧制,才能变成能映出人影的器皿?
▲图为特色产业课程
“薄如纸的坯体要晾七七四十九天,声如罄的质感得反复打磨百次。” 我拿起图片里的黑陶杯比划,“就像你们画画要反复调色,匠人做陶也要耐着性子等泥土‘听话’。” 现在这些黑陶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了济南的 “文化使者”,带着泉水的灵气走向更远的地方。
泉城印记
课程近尾时,大家数着济南的 “宝藏”:趵突泉的水、大明湖的荷、黑陶的光,还有藏在街头巷尾的泉眼。原来这座城的特色,早就融进了生活 —— 可能是奶奶接泉水泡茶的习惯,可能是春游时在泉边捡到的鹅卵石,也可能是黑陶店里那个能映出笑脸的小摆件。
▲图为特色产业课程积极发言
▲图为课程总结
或许每个家乡都有这样的印记,可能是一汪泉,可能是一门手艺,只是需要像发现济南的美那样,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记。就像课上那些 “我去过” 的欢呼,最动人的从来不止是风景本身,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归属感。
这堂课结束了,但那些关于泉水与匠心的记忆,会像趵突泉的水脉一样,慢慢在心里扎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