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社区:这群志愿者用青春力量守护气象安全

发布时间:2025-08-06 19: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子诚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普及科学防灾知识,近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风云绘地 科普领航”团队深入全国多地社区开展2025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通过专题宣讲、手册发放、互动课堂等形式,将气象知识送到公众身边,用青春力量筑牢安全防线。

多元形式覆盖全龄段,科普知识“接地气”

此次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方案。在陕西安康某社区活动中心,2024级的本科生成启林正通过动画视频向孩子们演示台风形成过程。他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设计了“气象小卫士”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模拟暴雨场景中学习沙袋堆砌技巧……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笑声中,大家争相举手回答“暴雨前蚂蚁搬家”等生活谚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晦涩的气象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团队成员正在开展气象科普小课堂

在宁夏中卫某社区的暑期爱心课堂,团队成员杨佳兴以“雷电暴雨知多少”为题,用动画视频和趣味问答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他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常识:“雷雨天不能站在大树下,因为树像根电线杆!”孩子们踊跃举手提问,课堂气氛热烈。杨佳兴感慨:“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更坚定了我传播气象知识的决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李腾洲则聚焦老年人群体,他用方言耐心讲解暴雨内涝时的自救方法。一位七旬老人竖起大拇指:“娃讲得细,咱听得懂!”此外,他还走进体育馆为年轻人普及沙尘暴等自然自然灾害,实现“一老一小一青壮”全覆盖。

团队成员面向老年人和青少年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专业赋能社区治理,气象维权入民生

团队不仅为大家传递防灾技能,更注重提升公众的权益意识。在甘肃兰州某社区,团队成员高羽江结合本地沙尘暴频发特点,向居民讲解《气象灾害应急手册》中的案例应对方法。她现场演示如何通过预警信号图识别灾害风险,并分享了“沙尘暴前收衣服、减少外出”的实用技巧。高羽江深刻认识到,“气象知识要扎根生活的土壤,这次的科普宣传活动不仅锤炼了我的沟通能力,更让我真切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成员发放《气象灾害应急手册》

范泓君在家乡四川广元的临街店铺宣传《气象维权手册》,建议店主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经营安全。“因高温天气缩短工作时间或停工休息时,不得扣减劳动者工资待遇。”“传播虚假气象预警信息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这些条款成为商户们的热议话题。在安徽合肥某社区,王子诚联合工作人员了举办气象防灾知识小讲座。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暴雨、台风、高温等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发生规律以及应对方法。此类“导向式”科普有效提升了公众的风险预判能力。

团队成员面向临街店铺和社区居民发放《气象灾害应急手册》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校地联动深化实践,科技赋能勇担使命

活动期间,团队同步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先后走访甘肃、陕西、宁夏等地气象部门,观摩学习全国天气会商。依次参观了甘肃省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研究所、气象观测站、兰州中心气象台等部门,深入了解气象观测、预警和数据研判的前沿工作,参观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制定过程,沉浸式感受气象人“观云测雨、守护平安”的日常。

团队成员观摩学习全国天气会商

在陕西省气象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团队成员参观了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服务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等部门,听取了相关业务工作介绍,了解了关于精准预报、智能网格、气象服务数字化转型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大家现场见证了智慧气象、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的日新月异。

团队成员参观各地气象单位

在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宁夏分局,团队一行先后参观了分局发展历程陈列室、气象台观测室和预报室。工作人员向大家解释了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介绍了航空气象主用设备,展示了如何为航班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以确保航班的安全与效率。这让成员深刻认识到:“气象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

团队成员在参观空管局宁夏分局

青春力量薪火相传,科普火种生生不息

活动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社区治理。朱金枝利用宣传手册和教学材料,向居民演示寒潮形成过程,帮助理解灾害成因。这些举措推动气象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李佳悦在甘肃定西某社区开设“小小气象播报员”课程,指导儿童制作家庭版天气图。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会提醒我们雨天关窗,还能解释为什么夏天开空调要关窗。”这种代际传播效应正在使科普效果持续发酵。正如团队成员范泓君所言:“科普就如同云朵相碰,一朵推动另一朵,终将汇成守护蓝天的磅礴力量。”

团队成员开展气象科普和宣传

从陇原到塞上,从校园到社区,这支平均年龄19岁的队伍,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守护平安,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普接力赛,不仅提升了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更让青年一代在实践中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当气象知识化作万家灯火下的安心保障,这群“气象追光者”正在用青春照亮着前行之路。


内容来源/“风云绘地 科普领航”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子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