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10日,常州大学城市建设学院“i橙·绿色智建调研小分队”深入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常州市夏溪村、嘉泽镇及武进区西湖街道等地,开展“绿智众创,碳寻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在城乡的推广现状,通过技术研学、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认知普及、成本障碍与区域差异等核心问题,为建筑领域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
前沿解码:绿博园探秘低碳技术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实地考察建筑节能前沿技术。自适应光伏板如“向日葵”追光产能,透水铺装与生态水系构建“海绵城市”微循环,零碳小屋融合被动式节能与主动式产能技术。 “通过智慧运维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这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路径。” 园区技术专家点明核心理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绿博园学习。 周子浩 供图
乡野困境:认知鸿沟叠加成本壁垒
在夏溪花木市场,团队发现超80%农户使用智能灌溉设备,但仅7%理解其原理。“从没听过技术讲解。”一位农户坦言道。认知鸿沟同样体现在清洁能源领域。夏溪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透露,全村仅1户安装光伏屋顶:“光伏板前期投入高,村民资金有限,优先考虑房屋翻修等基本需求,而非绿色设备。”资金匮乏构成农村推广的“阳光困局”。
区域图景:需求分层呼唤精准策略
相距仅百里的嘉泽镇呈现另一番图景。当地居民对绿色技术的认知度是夏溪村的近2倍,商铺店主对节能建材如数家珍。“我们更关注投资回报周期、长期维护成本和实际附加值。”一位店主表示。调研显示,乡村地区亟待破解资金瓶颈并加强科普,而城镇区域需侧重经济效益分析与成熟方案供给。
城市意愿:绿色共识待实效激活
在武进区西湖街道湖滨社区与揽月湾广场,团队开展了密集的城市问卷调研,聚焦社区绿色智能设备推广的核心问题。调研发现,尽管居民普遍认同绿色环保理念,但在付诸行动时仍显审慎。相当一部分受访居民表示,在设备购置和安装成本高于传统选项的情况下,他们愿意承担一定的额外支出,但前提是必须能清晰地预见其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或明确的环境改善效果,如可量化的碳减排数据。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调研湖滨社区居民。李照壮 供图
“数据实效是推动参与的关键。”一位社区居民强调。这折射出城市绿色转型已具群众基础,然而,当前缺乏直观、透明的成本效益测算工具和权威的长期运行效果跟踪验证机制,使得居民难以做出投资决策。团队认为,要激发更广泛的参与热情,亟需建立更完善的支持体系,通过“数据说话、用实效证明”,让绿色生活的收益看得见、摸得着。
实践期间,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近百份,完成深度访谈5场。调研成果将形成专项报告,为绿色技术下沉基层提供决策参考。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社会调查和问题分析的专业能力,更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