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口区十几亩桃园的芬芳里,宋华林一家书写着三代农民的生命哲学。当晨曦染红竹筐里的水蜜桃,堂屋玻璃相框内的五张红色证书泛起柔光。这个朴实的农家,用沾满桃毛的双手完成最庄重的生死契约。在江苏器官捐献志愿登记量年增45%的今天,他们如桃树般沉默扎根,却结出最动人的生命之果。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1948年生于桃溪村的宋华林,十六岁便扛起锄头下地挣工分。月光晒谷场是她的人生课堂:"稻穗低头是成熟,人低头是厚道。"女儿朱晓梅初中毕业走进安康养老院,致力于为老年安康保驾护航,她是这个家第一个签捐献协议的,回到母亲身边她常常提到她在养老院看那些老人生命走向尽头。
图为志愿者在宋华林家合影留念
2020年朱晓梅签下首份捐献协议时,弟弟朱世斌正在暴雨中抢修桃园滴灌系统。这个曾把砖厂做到行业顶尖又破产负债数十万的汉子,在被问到平时会参加志愿服务时,他说他平时桃园很忙,活动母亲是一个不落。他母亲和我们说他看不得其他百姓受苦,之前一次捐款把身上的钱都捐了,买了三箱泡面吃了一个月。签捐献协议那日,印泥在他龟裂的拇指上洇开红痕,如同桃枝渗出的汁液。
生命沃土,生生不息。桃园深处的生命观朴素而震撼。被问及捐献决定,宋华林拍着膝盖笑:"就像桃核入土,总要发新芽!"她不懂深奥哲学,却将五张捐献证书与桃园账本收在同一只榫卯木匣。每早四点采摘头茬桃时,总要先擦拭相框玻璃。
图为志愿者与朱世斌的合影留念
最动人的是朱世斌的"双生记"。白日他在桃林穿梭,微信群里随时弹出客户订单;深夜物流园扛包间隙,他蹲在货堆旁研究红十字会APP的志愿项目。
临走前,朱世斌热心的送了志愿者一人一个大蜜桃。那日与母子俩的交谈,这些沾着泥土的荣光,恰如桃园里深扎的根系:当生命选择在奉献中裂开硬壳,最平凡的种子也能撑起苍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缪欣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