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攻无不克队聚焦数字AI,赋能阜阳剪纸

发布时间:2025-08-06 2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攻无不克队 蔡恩惠   阅读 11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攻无不克小队为了响应号召,抵达安徽省阜阳市认识并体验优秀的阜阳剪纸技艺。本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阜阳剪纸,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追根溯源・触摸阜阳剪纸的千年文脉

阜阳,是一座浸润着中原文化底蕴的古城,剪纸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已有千年之久。西汉时期剪纸技艺起源,南北朝时阜阳地区便出现剪纸艺术的雏形,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颍州区更获得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

为了深入探寻这门非遗技艺的魅力,安徽财经大学“攻无不克”实践队早在6月便启动了筹备工作,通过网络系统梳理阜阳剪纸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特点,搜集数字化赋能非遗的前沿案例与理论知识,随后精心规划调研路线,为实地实践筑牢根基。

实践队首站前往阜阳市规划展示馆。一楼的展区内,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灵动。二楼的数字技术展区,让大家沉浸式领略到“指尖上的阜阳”,通过数字载体,界首剪纸在生活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清晰呈现,从传统节庆装饰到现代文化传播,它的生命力令人惊叹。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结合实物与数字展示,让团队成员们切实感受到到阜阳剪纸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图为成员们参观阜阳市规划展示馆。

数字赋能・剪纸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交融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坚守者的执着。7月,实践队专访了阜阳剪纸非遗传承人。传承人自幼受姥姥影响以剪纸为爱好,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技艺,却也坦言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剪纸学习周期长、手工创作耗时久且报酬相对有限,导致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AI数字技术或许能为剪纸注入新活力。”传承人谈及数字化赋能时眼中闪光,“它能拓宽创作思路,节省重复劳动时间,更能让年轻人通过数字载体认识剪纸的价值。”交流中,传承人展示了大量精湛作品,指尖轻抚红纸,感受其独特的韧性与温度,运刀如笔,线条在方寸间游走,一幅幅生动的人物、花鸟、吉祥纹样逐渐跃然纸上。每一次下刀,都是对古老民间智慧的复刻,每一次剪裁,都仿佛在与当地的生活风俗和美好祈愿对话。透过这薄薄的红纸,队员们不仅领略了阜阳剪纸粗犷质朴、寓意深长的独特风格,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民间艺人们代代相传的匠心与对生活的热爱。随后,传承人还手把手的指导团队成员体验简单剪纸技艺,在阜阳剪纸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深刻了解了阜阳剪纸,感受到了阜阳剪纸的神奇与独特魅力。阜阳剪纸,这朵绽放在淮北平原上的艺术,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下焕发新生。

▲图为成员们专访阜阳剪纸非遗传承人。

学思践悟・共谱非遗数字化传承新篇

实践后期,即便成员返乡,调研仍在延续。团队成员通过线上渠道搜集更多剪纸数字化的融合案例,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剪纸创作,为实践提供了多元参考。目前,团队已着手整理调研资料,将实践过程剪辑成短视频、撰写成图文稿,计划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看见阜阳剪纸的美。

“青年不仅是传统的守护者,更应是创新的开拓者。”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探索数字化赋能阜阳剪纸的融合模式,为阜阳剪纸量身打造数字化推广方案,助力这门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攻无不克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此次数字化赋能阜阳剪纸的探索之旅,让大家体会到了数字化赋能非遗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在尊重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正如在与传承人交流中所感受到的,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手工的温度,而在于用更高效的方式守护这份温度。这也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的责任,既要当好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创新发展的开拓者,让更多像阜阳剪纸这样的非遗瑰宝,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持久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恩惠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