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二氧化碳赋能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国之大者”。2025年7月7日至9日,安徽理工大学“碳”路先锋调研团在古井贡酒团队的协助下,聚焦传统工业绿色转型课题,深入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张集煤矿、淮南现代煤化工业园、田集电厂及潘集选煤厂等五家典型企业与园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探访生产现场、观摩技术应用场景等方式,团队成员近距离体悟到二氧化碳赋能与科技创新如何为高耗能产业注入“绿色动能”,亲身见证传统工业在“减碳”与“增效”并行中的转型实践。
以技术创新践行环保理念,实现“减碳”“增效”双提升
调研团走进淮南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在企业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系统了解了炉排炉焚烧工艺的运行逻辑,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炉渣飞灰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始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设计理念,成功将生活垃圾从“污染源”转化为“能源”。在卸料大厅,自动化作业大幅减少了人工接触与二次污染;中央控制室内,实时跳动的各项数据,直观展现出垃圾焚烧在循环经济中的独特价值。在田集电厂,通过企业宣传片与负责人的深度交流,团队解码了电厂的“绿色密码”:依托“煤电一体化”模式保障能源高效转化,借助超临界技术提升发电效率,更凭借超低排放技术使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中控室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成为技术创新推动减排增效的生动注脚。
▲图为在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进行问卷调查
▲图为由负责人带领参观田集电厂设备
借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驱动产业低碳转型
在张集煤矿,调研团重点关注了两项在建的“低碳工程”: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未来将实现井下污水的变废为宝;跨临界二氧化碳井下制冷与地面热能利用工程则可达成能源的循环利用。据介绍,两项工程投用后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为传统煤矿转型树立了清晰标杆。调研团来到潘集选煤厂。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这里的智能生产与管理系统令人耳目一新。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解读创新理念,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智能化改造的疑问;走进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环保措施贯穿全程,让团队切实感受到传统工厂在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中的显著蜕变。
▲图为负责人带领参观张集煤矿
▲图为调研团与潘集选煤厂负责人合照
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路径,赋能产业绿色升级
在淮南金宏二氧化碳有限公司,团队了解到企业已掌握成熟的二氧化碳回收提纯技术,可生产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对外销售,不过目前在经济效益提升方面仍有探索空间。而随后走访的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展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的另一种创新路径——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多元醇,产品应用覆盖多个领域。其在建的年产30万吨项目,不仅是园区零碳建设的关键支撑,更能带动产业链循环,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图为由负责人讲解金宏二氧化碳有限公司的相关技术
▲图为负责人讲解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流程
与此同时,古井贡酒团队在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企业的低碳转型案例后,计划借鉴相关经验,推广酿造环节的节能技术,并探索可再生能源应用。该团队深刻认识到,低碳转型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未来将持续优化绿色生产体系,为安徽省“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此次安徽理工大学“碳”路先锋调研团的实地走访,不仅清晰勾勒出二氧化碳赋能从技术理念到产业实践的落地轨迹,更深刻彰显了科技创新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从煤电企业的高效减排,到煤矿的低碳技改,再到二氧化碳全链条资源化探索,这些实践共同书写着“减碳”与“发展”并行的生动答卷。它们既为区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让“二氧化碳赋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发展动能。可以期待,随着未来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这些实践必将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强劲的力量,让绿色成为产业升级最鲜明的底色。
撰文 |谢梦萍 徐雅馨
图片 | 陈义龙
审核 | 张治国 王月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