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脚步迈向基层一线,担当的身影融入群众之间。2025年暑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团队——天水师范大学实践团,背起行囊赴“三下乡”,带着学识与热忱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深入甘肃省秦安县王窑镇的乡村沃土,开展了主题为“推普助农”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队伍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的“思政答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天水师范大学出发前集体合照。李鑫鑫 供图
一、校园推普:以语言之钥启智润心,厚植家国情怀
在王窑镇初级中学,实践团创新设计“游戏化+思政”课堂,让普通话推广成为孩子们爱上学习的催化剂。成员们带领学生通过绕口令擂台、经典配音秀(如《黄文秀的故事》朗读),在趣味游戏中纠正方言易错字;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结合黄文秀先进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小我融入大我”;此外,还同步开展防溺水演练、反霸凌情景剧,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一名学生在“传声筒”游戏中感慨:“普通话不只是声音,更是连接梦想的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民们讲解政策。陈潞彤 供图
二、田间实践:以政策惠农扎根大地,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直面乡村痛点,转战高洼村、河沟村与魏湾村。针对方言壁垒和政策盲区,成员们两人一组入户调研普通话使用现状与三农政策知晓度,创新采用“普通话+方言”模式,将政策术语转化为“家常话”。例如,为花椒种植户制作“土地流转收益对比表”,用数据说话;为留守老人编创医保政策顺口溜,便于记忆。村民王大姐赞叹:“以前政策像‘天书’,现在懂了土地流转能增收”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高洼村驻村教师合照。李鑫鑫 供图
实践中,团队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如“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融入服务——通过调研分析矛盾(如语言障碍制约产业),提出解决方案(推普+政策)。团队成员李鑫鑫分享:“脚踩黄土,才懂‘长才干’的真谛。用‘二对一’入户,不仅讲政策,更倾听民声,这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
三、校地共育:以理论之光引领担当,青春作答时代
这场实践是天水师范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的缩影。在村口的广场上开讲的“政策翻译官”课堂,学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乡土语言;作为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梁霄老师在实践总结中说到,“青年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子们‘作贡献’的同时,淬炼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教师和高王窑镇初级中学教师合照。李鑫鑫 供图
结语
当大学生与村民共读政策的声音回荡在秦安山峦,当花椒种植户用普通话畅谈振兴愿景,实践团以语言为犁,深耕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他们的足迹印证:打通语言“经脉”,方能激活乡村“气血”;唯有俯身践行马克思主义,青春答卷才能写进人民心坎。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这支青年力量正以挺膺之姿,持续为陇原大地注入不竭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魏湾村村民合照。钱相宇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相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