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鸢影寻踪传文脉,三下乡中悟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3 08: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维佳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汪泽发、郭胜博、吴朝旭)近日,为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理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与复兴的战略意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山东科技大学“鸢影寻踪·文化传承”大学生三下乡团队走进潍坊杨家埠大观园,开启了一场融合体验、学习与感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之旅,在亲手实践与沉浸式观察中,探寻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

▲图为团队到达中国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吴朝旭 摄

手作鸢影:老手艺里品历史,新传播中见传承

活动首站,团队来到杨家埠传统风筝手工作坊。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从扎骨架、绘画学起,一步步掌握风筝制作的核心步骤。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考验着耐心与技巧——骨架的对称性直接影响风筝的平衡性,绘画的笔触则承载着民俗寓意。制作过程中,传承人还向大家讲述了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木鸢”,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娱乐与节庆象征的彩鸢,再到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风筝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潍坊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当被问及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时,传承人笑着展示了手机里的直播账号:“现在不光手把手教徒弟,我们也开直播教网友做风筝,订单从线上来,文化也通过屏幕传得更远。”这种“老手艺+新传播”的模式,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与时俱进。

▲图为非遗传承人指导风筝制作 欧阳茜 摄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传统板式风筝  郭胜博 摄

年画寻根:方寸之间观民俗,非遗版图再拓展

离开风筝作坊,团队走进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作为潍坊另一项国家级非遗,木版年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吉祥的题材内容著称。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年画从刻板、套色到印刷的完整流程,观赏了《门神》《连年有余》等经典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民间信仰。从风筝到年画,两种技艺虽形式不同,却同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团队成员对潍坊“非遗之乡”的称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木板年画   汪泽发 摄

灯影辉映:夜幕流光显巧思,技艺同源藏匠心

夜幕降临,杨家埠大观园的花灯秀与烟花秀如期上演,为此次行程画上圆满句号。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了整个园区,造型各异的灯组或还原传统民俗场景,或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美不胜收。同学们注意到,许多花灯的骨架制作与白天学习的风筝骨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需要精准的结构设计和稳固的拼接技巧,只不过花灯以灯光为“魂”,风筝以风力为“翼”。随着绚烂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光影交错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仿佛在这一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为杨家埠花灯展   孙悦 摄

此次杨家埠大观园之行,让“鸢影寻踪·文化传承”团队在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在观察中理解传承智慧。同学们表示,将把此次体验转化为动力,积极传播非遗文化,以青年之力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撰稿:汪泽发 郭胜博 王维佳 图片:欧阳茜 孙悦 吴朝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维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