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丈量乡土情——惠州学院师生解码龙门艺术乡建的“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2 2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子颖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吴永泰、詹翠延)近年来,国家“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而艺术乡建作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正成为各地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何让艺术真正扎根乡土、惠及民生?惠州学院绘梦乡建队用一场深入龙门示范村的调研,给出了青春视角的观察与思考。

2025年7月7日至12日,惠州学院的一群大学生组成绘梦乡建队,奔赴惠州市龙门县,开展了以助力“百千万工程”为目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艺术乡建,旨在深入了解乡村艺术投入规模与政策强度,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倾耳巷陌收心语,察研壁彩析实策

7月7日,队员们前往抵达龙门县二坑村后,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分组展开行动。采访组的同学们穿梭于村落间,与热情淳朴的村民倾心交谈。一位在村里生活了8年的阿伯感慨道:“以前村子穷,年轻人都往外跑,这几年搞艺术乡建民宿之类的,来了好多游客,热闹多了,我们的日子也有盼头了。”从村民们质朴的话语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艺术乡建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团队成员向二坑村村民调研 陈子颖供图。

调研组的队员们则深入考察村子里艺术投入规模和各项设施建设情况。他们发现,在小巷绘制了色彩斑斓的壁画,这些艺术元素与乡村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同时,队员们还详细记录了艺术乡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队员们还与游客交流,认识到艺术乡建在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吸引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详谈经济探腾跃,细解农文察困链

7月9日,绘梦乡建队来到龙门县中心城西村。队员们与城西村党书记展开深入座谈,了解到城西村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人口、村民小组数量等,以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自2011年书记上任以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8000元跃升至如今的36万元,多元产业协同发力,形成“农文旅+绿色产业”的融合图景。在艺术乡建方面,村里的艺术提升项目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拨款,通过外聘专业导师为村民工匠开展技能培训,村民自发组建的工匠协会让工匠收入翻倍,但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时面临土地与房屋归属村民、整合难度较大的挑战。

图为队员在城西村党群服务中心与书记座谈 刘佳源供图。

合筑坦途见民心,遍访闾阎焕新颜

11日,队员们与村书记会合后前往百果里,深入了解外部资本与村子的合作情况,实地考察合作项目的建设实景。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大力支持,百果里道路的修建,正是村民纷纷让出土地才得以顺利建成,在短短两年内,百果里从普通村落区域转变为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的乡村典范。

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艺术乡建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一位村民感慨地说:“自从村里搞了这些艺术建设,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好了。”队员们还详细记录村里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收集村民对艺术乡建的看法和建议。从文化广场的设计到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纳入了队员们的调研范围。队员们在村子周围展开调研,重点关注和美乡村建设中艺术乡建的情况。乡村小道旁充满创意的墙绘、村民家中对艺术乡建的积极反馈,都让队员们感受到艺术乡建为乡村带来的新活力。此外,队员们还在线上发放问卷,力求获取最真实、全面的数据。

图为团队成员在百果里与村民交谈 陈学儒供图。

“原来乡村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能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的‘烟火气创作’。”队员们在总结中感慨。这场调研,不仅是对龙门艺术乡建的观察,更是青年学子对“如何用专业力量服务乡村”的思考。未来,他们计划将这些一手资料转化为具体方案,让更多乡村在艺术的滋养下,长出属于自己的“振兴根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子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