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日初探:环境、变迁与萦绕的气息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卢睿喆)7月20日10点,西安外国语大学“星昱九洲”暑期实践调研团队冒雨抵达周至县司竹镇童心幼儿园。阴云笼罩下的乡村,空气里弥漫着雨水浸润泥土的清新,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气息。寻找这“乡村味道”的来源,悄然成为此行的隐性线索,而明线则是与园方深入沟通暑期支教的具体安排。
赵园长热情接待了团队,坚定地支持道:“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力提供什么。”等郭老师到了,赵园长便带领大家参观了幼儿园。团队首先考察了计划中的支教场地,空间虽紧凑但设施基本齐全。移步后院,雨水洗过的菜畦,西红柿、黄瓜、绿辣子长势喜人,角落一棵石榴树尤为引人注目。郭老师感慨地回忆起十一年前初到时的景象:“那时还是平房,我们支教老师晚上只能睡在课桌上。”对比之下,如今园内增设的科学教室、图书室等专用空间,清晰地记录着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登上三楼阳台,无遮无挡的视野将开阔的乡村景致尽收眼底,就在此时,那种独特的“味道”再次悄然袭来。
二、深入恳谈:现实困境、支教意义与烟火真情
参观结束后,交流转向更深入的层面。赵园长重点谈到了当下农村面临的严峻现实难题,特别是婚育问题。“村里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人很多,”她指出,“一方面,不少人觉得能养活自己就行;另一方面,结婚成本实在太高了——彩礼动辄十几万,订婚还要五万,这还不包括买房买车的巨大开销。普通人要攒多久才能负担得起?”梁老师补充道,社会上流传的“女孩改变命运的机会常被说成是生得好、考得好、嫁得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他随即强调,乡村振兴固然需要发展经济,但核心关键在于提升知识与教育水平,而这正是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核心价值所在。安主任也说道:“零几年时幼儿园还有200多个孩子,现在只剩下72个。”这与团队在7月19日走访时的直观感受完全吻合:村中孩童稀少,不少人家大门紧锁,门环上落满了灰尘。正也是结婚的人少了,生孩子的人也少了,所以幼儿园少也渐渐变少。
就在大家沉浸于这些沉重话题的讨论时,一股浓烈诱人的香气霸道地打断了思绪。厨房里,新泼的油泼辣子滋滋作响,滚烫的油激发出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真香啊!好想带点回去!”队员们的赞叹发自内心。午餐时,赵园长用精心准备的臊子面和宽扯面款待大家,浇上现泼的、红亮喷香的辣子油,地道的陕西风味赢得了大家一片“嘹咋咧!”的由衷称赞。这场始于晨曦的深度交流,在温馨、满足的午餐氛围中画上了句号。临别前,团队在幼儿园门口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充满意义的一刻。
三、归途所悟:解码乡土之味与青春使命
离开幼儿园,细雨依然飘洒。归途中,那一直追寻却若即若离的独特“乡村味道”究竟是什么?答案在行走与思考中逐渐清晰:它绝非单一的嗅觉体验。这味道,是雨后苏醒的泥土散发的清新与后院蔬菜瓜果透出的勃勃生气;是郭老师抚今追昔讲述中流淌的十一年光阴故事所沉淀的岁月感;是赵园长话语里那份毫无修饰、掷地有声的真诚承诺与坚定支持;是油泼辣子热烈奔放、直击灵魂的香气,以及那一碗碗臊子面、扯面带来的质朴而深沉的温暖满足。更进一步,它是团队成员在深入乡村腹地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到的一切总和——从幼儿园设施的今昔对比,到乡村人口结构变迁的数据;从婚育成本变高的现实困境,到安主任口中孩子数量锐减的无奈;从门户紧闭、落满灰尘的院落,到厨房里那瞬间点燃所有人味蕾与热情的油泼辣子香。这一切,最终汇聚成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深刻认识到知识在改变乡村命运中的核心力量,切身体会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将双脚扎进泥土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这混合着自然气息、人情冷暖、时代印记与烟火味道的复杂体验,最终升华为对乡土中国现状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是必要条件,但知识与教育的普及、一代代青年人以真诚之心扎根基层的实践与奉献,才是触及根本、真正唤醒乡村内生持久活力的关键所在。这场发生在雨中的深度调研,让书本上抽象的理想与宏愿,终于落入了带着泥土芬芳、充满生命脉动的现实大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睿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