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王思涵)河海大学“长江水卫士——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调研实践团”奔赴湖北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水文科技创新与产业调研。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长江经济带水安全与生态保护,深入走访国家水文主管机构、重点水利工程及水文科技企业,旨在通过“工程见学—技术实操—装备验证—行业对话”的创新实践链条,促进水文监测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复合型水文人才培养新路径。
问道水文核心,锤炼创新实践本领
实践团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的带领下首先抵达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与局领导及在职校友展开专题座谈。会议聚焦“新时代水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主题,深入探讨智慧水文转型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长江委水文局实践团参观长江科学院数字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水文监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未来战略布局,团队成员则分享了河海大学近年在水文领域的进展,以及学院近年承担的重大国家课题和智能水文技术研发进展。
长江委水文局座谈会现场
实践团于长江委水文局合影
在随后两天的走访中,实践团依次深入长江电力公司和长江科学院。长江电力专家系统阐述了水文预报、智能调度模型的应用情况,展现了数字化监控如何保障水电资源高效利用与防洪安全。长江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则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展示了水文科研的前沿成果及应用场景。团队成员结合竞赛获奖项目,分享了算法创新及遥感数据融合经验,激发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活力。
实践团赴长江电力公司座谈交流
实践团参观长江科学院数字展厅走进大国重器,见证智慧水文跨越
实践团实地走进三峡工程、引江济汉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近距离感受世界级水利枢纽的雄伟壮观与科技魅力。在三峡工程现场,工程师详细介绍了工程建设历程、综合效益与未来发展方向,强调水文监测在工程调度、防洪减灾、电力调度与航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团成员先后登临坝顶、参观厂房与船闸设施,直观感受“高峡出平湖”的磅礴气势与大国重器的科技伟力;在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团队全面了解流量、水位、降雨等水文要素的自动采集与远程联动机制。通过沉浸式学习,成员们直观体验到智慧水文技术对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的强大赋能。
在百年老站汉口水文站和宜昌水文站的实地考察中,实践团通过对比传统人工监测和智能设备的工作流程,切身感知数据采集效率和精度的飞跃。同时,实践团现场感受引江济汉枢纽的节制闸智能运行和泥沙激光衍射监测系统,现场技术交流促进了对“智慧水网”运行原理的深入理解。在荆江分洪区北闸,实践团聚焦国家战略性防洪工程运行机制,深入了解蓄滞洪区设立背景与分洪调度原则,深度理解水利工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洪理念,团队成员也切实体悟了水利人“防大汛、抗大洪”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在三峡工程博物馆中参观学习实践团参观宜昌水文站
实践团登汉口水文站测船进行参观加强校企联动,检验技术创新成果
为深入了解国家高精度时空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检验实践团成员自主研发的“中华鲟二号水文一体无人船”的应用效果,实践团队赴荆江流域及合作伙伴华测导航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和技术验证。团队在荆江沙市水域开展洪水场景压力测试,结合沙市水文站近十年汛期数据图谱,精准把握中高洪水时段,针对漂浮物频繁和暴雨突发等复杂工况,展开应急监测演练。实践验证表明,与传统设备监测数据相比,“中华鲟二号”无人船监测效率与精度都有相应提升,彰显了其在智能水文监测中的可靠性能。
实践团于荆江流域测试“中华鲟二号”监测数据 调研期间,实践团赴武汉华测导航公司总部进行座谈交流。公司总工、技术骨干及管理层围绕“空—天—水一体化监测解决方案”作专题讲解,并展示了公司在北斗高精度定位、无人机航测等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其在水文监测、智慧流域建设中的创新应用。此外,实践团队结合竞赛获奖项目产品“中华鲟水文监测无人船”,与华测研发及市场部门专家就流域模型构建、遥感数据学习等前沿课题展开技术论证,收获了产品优化的重要建议。实践团前往华测导航公司进行交流学习
实践团与华测导航公司合影 本次实践紧密围绕国家水文现代化战略,融合多学科优势,构建了“观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践团队不仅了解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核心需求,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有效衔接。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守护江河安澜的伟大事业中,用青春力量为智慧水文监测发展贡献河海担当。
撰文 | 王思涵 屠天麒
图片 | 闵智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思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