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陈铭希)在揭西县五云镇的青山绿水间,传承千年的客家擂茶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亟待守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美乡村社会实践队的三下乡之旅,便以青春之力为这碗非遗茶汤注入新活力,让古老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近日,实践队队员们围绕擂茶的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及传播实践,分享了这场与传统对话、为振兴助力的难忘经历。
(图为客家擂茶的各类食材)
“擂茶的每一种食材,都藏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队员们回忆道。制作擂茶的过程,是一场食材与时光的对话:茶叶、黑芝麻、花生构成“基底核心”,在青石擂钵中经茶杵反复研磨,渐渐化为青绿中点缀棕黑的细腻茶泥;萝卜干、油麦菜、虾干等“辅材”各展风味,而云富公司“禾香念”大米幻化出的炒米、泡米、米饭三种形态,更让这碗茶汤层次丰富。当茶泥冲入沸水,与各色食材、米饭交融,便成了客家人“围炉共饮”的温情载体。“这不仅是一碗茶,更是客家先民迁徙路上‘就地取材’的生活哲学,是家族团聚时的烟火记忆。”队员们在亲手制作中,读懂了擂茶背后的乡土密码。
(图为茶叶、黑芝麻、花生研磨成的茶泥)
“研磨时要顺着钵底纹路用力,手腕要转,别用蛮力,就像咱们客家人过日子,得巧着来。”当地阿姐手把手教学时的叮嘱,让队员们对擂茶技艺有了更生动的领悟。这看似简单的力道与手法,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藏着客家人在迁徙路上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在一遍遍练习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客家人“巧思生活”的哲学延续,是融入血脉的生存智慧,更是值得被珍视的非遗瑰宝。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擂茶制作)
为让这份文化滋味被更多人知晓,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搭建传播桥梁。直播镜头前,队员们细致呈现从食材处理到茶汤熬制的全过程,茶杵研磨的力道、茶汤入锅的弧度,无不在屏幕上传递着擂茶的烟火气;宣传片《舌尖上的传奇——擂茶》则聚焦细节,用光影捕捉手艺里的力道、器物上的温度,让千年滋味在镜头中慢慢舒展。
这些努力让非遗擂茶突破地域限制:直播间里,网友们追着询问擂茶研磨的力道讲究、食材搭配的独门秘诀,还有人好奇客家人围炉共饮的民俗故事;屏幕内外的互动,让原本藏于乡野的滋味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直播擂茶制作全过程)
这场与擂茶的邂逅,也让实践队看到了文化振兴的深层逻辑。擂茶的活态传承,既能守住乡村的文化根脉,又能通过“禾香念”品牌、“禾小念”IP等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这正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如今,揭西五云的擂茶香里,不仅有千年非遗的厚重,也有实践队三下乡青春力量的温度。正如队员们所说,未来将继续让非遗擂茶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铭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