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李蓉 唐雨楠 袁婕) 近日,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在观察中感悟生命奥秘,在实践中点燃科学热情,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湘畔守望”暑期社会实践团于生科院开展参观标本馆活动。
奇妙旅程:标本馆里的生命课堂
身着统一服装的小朋友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有序步入标本馆这座“自然宝库”。实践团以标本馆三大展区为核心,携小朋友展开探索植物、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奇妙旅程。
▲图为讲解员为小朋友解说
植物展区内,实践团通过系统化的展示,带领小朋友认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多样标本,每件展品旁均配以学名、分类归属及生长环境的详细注解。
无脊椎动物区向小朋友们重点展示昆虫、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等微小生命,其中30余科属的蝴蝶标本组成绚丽的展示墙成为小朋友们关注的焦点。讲解员手持放大镜,示范观察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蝴蝶从卵到成虫要经历完全变态发育,每个阶段的形态都截然不同。”小朋友围成一圈,认真观察菜粉蝶的生命周期标本,讨论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
步入脊椎动物长廊,从游弋的鱼类、跳跃的两栖类、爬行的爬行类到翱翔的鸟类、哺乳的兽类,标本按进化历程有序排列。为了让小朋友们深入理解不同物种的形态差异与进化特征,实践团以鲸豚类标本为例,讲解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再到二次入水的演化奇迹:“这些哺乳动物的前肢已经特化为鳍状肢,适应了海洋生活。”同时,实践团成员引导小朋友们对比鳄鱼与鸟类标本的骨骼结构,发现两者的亲缘关系。
趣味互动:知识火花在问答中迸发
标本馆参观结束后,成员们组织小朋友们进行趣味知识问答。题目涵盖标本知识、动植物分类及环保意义,内容贴近参观内容。小朋友们踊跃参与,争相举手回答,展现对标本特征的细致观察与记忆。问答环节结束,不少小朋友仍意犹未尽,围绕在实践团成员们身边,抛出一个又一个关于动植物的“为什么”。实践团成员表示:“问答环节不仅巩固了小朋友们学到的知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图为知识问答优秀小朋友领取奖品
双向奔赴:科学与童心的温柔共鸣
离馆时,几个孩子把自己折的纸蝴蝶、画的标本动物送给志愿者:“老师,下次还能来讲老虎和蝴蝶的故事吗?”稚嫩的声音里,藏着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实践团成员李蓉轻轻摸着孩子的头:“这一天,我们被孩子们的好奇打动,也更明白科普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陪他们一起发现世界的美好。我们会带着更多自然故事回来,让这颗探索的种子慢慢发芽。”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合影
这场标本馆里的相遇,是科学与童心的双向成长。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架起自然与孩子的桥梁,孩子们则用纯真的好奇,让科普变得有温度、有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联动科普场馆,通过标本观察、野外研学等更多形式,让青少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感受生命的奇妙,让探索的热情在童心深处扎根,为培养新时代的“自然守护者”积蓄源源不断的力量。
撰文:李蓉 唐雨楠 袁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雨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