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刘剑 谭欣雨 杨锡悦 黄帅)7月27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奋楫者”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岳阳平江华中小学举行华中夏令营结营仪式。实践团成员、夏令营负责人、学生及家长齐聚一堂,通过成果展示、颁奖合影、家长会等环节,为这场暑期实践画上圆满句号。从推普教学到红色教育,从手工课堂到安全宣讲,实践团以多元行动践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使命,在平江大地留下青春印记。
一、课堂内外筑根基,多元教学育新苗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实践团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搭建起覆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多元教育体系。在华中小学的教室里,知识科普主题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推广普通话专题课程通过手抄报、情景互动等形式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匠心童趣”手工实践活动让废旧材料变身创意作品。结营仪式上的四大展区,正是这些教学成果的集中呈现:推普展区的手抄报字迹工整,“两弹一星”展区的绘画与心得饱含敬意,非遗展区的手工作品传递文化温度,手工展区的各式创作彰显童真巧思。
针对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实践团精准设计特色课程:性教育专题课程以科学讲解解答成长困惑,非遗系列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手工非遗,趣味运动会将团队协作理念融入游戏……据统计,实践团累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30余场,覆盖学生100余人,相关活动被中国青年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展现出高校学子服务基层教育的扎实成效。
二、红色铸魂传薪火,推普惠民架桥梁
“奋楫者”实践团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两弹一星”专题系列活动。通过专题宣讲、主题绘画、心得分享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两弹一星”背后的奋斗故事与精神内涵。结营仪式的“两弹一星”展区里,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学习心得整齐陈列,字里行间满是对科学家的敬佩与对国家的热爱,成为红色精神浸润童心的生动见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打破乡村地区的语言隔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奋楫者”实践团开展了系列推普活动。实践团不仅在课堂上开设推广普通话专题教学,引导孩子们规范使用语言,还组织推普主题调研,走进乡村了解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这些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用语言传递着知识与文明,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发展的青春誓言,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连接民心、促进发展的纽带。
三、调研实践探路径,守护成长固根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团深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要精准施策,为此开展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走访华中小学周边200余户家庭,收集一手资料,探索乡村教育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期间,实践团还与南京大学支教团队进行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讨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后续活动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安全是生命之本,预防是安全之首。“奋楫者”实践团高度重视乡村孩子的安全成长,开展了“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性教育、防溺水、防拐骗、防电诈等内容的讲解,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些活动贴近乡村实际需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安全防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二十一个日夜的耕耘,从晨光熹微里的课堂准备,到暮色四合时的调研归途,实践团始终用脚步丈量平江土地,用真心贴近乡村童心。这二十一天,是青春扎根乡野的实践,是教育穿透山海的跋涉。它不止于一段旅程的落幕,更像一颗种子落入沃土,将教育温度与青春担当,化作振兴路上的星火,在乡土间悄然生长,渐成燎原之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剑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