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唐雨楠 吴静 袁婕)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湘畔守望”暑期社会调研团深入湘江流域,开展“长江大保护”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从水质检测、生态观察、公众访谈三个维度,全面考察湘江生态现状,为保护母亲河贡献青春智慧。
水质检测:把脉湘江水体健康
水质检测组沿湘江不同区段布设采样点,严格按照规范采集水样。队员们使用专业仪器对水体pH值、溶解氧含量、浊度等基础指标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在一处工业园区附近水域,检测数据显示溶解氧含量略低于正常水平,队员们立即标记该区域,计划后续进行更深入的污染物分析。组员吴静表示:“每一组数据都是湘江生态的‘体检报告’,精准检测是科学保护的第一步。”
▲图为成员在湘江边采集水样
生态观察:记录沿岸植被生态
生态观察组沿着湘江岸线徒步巡查,仔细记录沿岸植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生长状况。队员们特别关注芦苇、菖蒲等典型湿地植物的生存状态,发现部分区域因水位变化导致芦苇生长稀疏。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下游某江段,团队发现了少量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植物,这些植物已开始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外来物种的扩散速度很快,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破坏整个河岸生态系统的平衡。”队长袁婕在观察日志中写道。
▲图为成员进行水质观察
问卷访谈:倾听市民环保心声
问卷访谈组在湘江沿岸公园、居民区等地对市民进行随机访问。通过发放问卷和面对面交流,团队了解到公众对湘江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多数受访者表示感受到近年来湘江水质的改善,但仍有部分市民坦言存在向河道丢弃垃圾的行为。一位常年在江边锻炼的老人说:“江水变清了是大家的功劳,但保护湘江不能只靠政府,还得靠每个人的自觉心。”
▲图为调研团全体成员在湘江边合影
调研发现,尽管湘江生态环境较往年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部分市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生活污染隐患尚未完全消除;二是外来入侵植物开始出现,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据此,实践团建议: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利用社区公告栏、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普及护河知识;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开展江岸垃圾清理行动;联合环保部门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处置入侵物种。
此次湘江生态调研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母亲河的生态现状,更提升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需要政府、高校、公众形成合力。据悉,团队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地方环保部门,为湘江保护提供参考,同时探索高校与地方在生态环保领域的长效合作模式,为后续科研实践铺平道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雨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