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吕希晨)近日,西京学院“语润乡情·育梦启新”团队在指导教师武旭的带领下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七彩假期”关爱服务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依托勉县“两汉三国”文化资源,通过“1+3+5”体系与多元实践活动,以数字技术为翼,让普通话推广扎根乡村土壤,为孩子们的假期添彩,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数字助力,精准推普
西京学院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勉县文化推普”网络平台,采集当地方言语音,借助AI技术分析其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异,还设计问卷系统,面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基层干部等群体收集推普数据。这些为后续活动提供精准方向,而“七彩假期”中推普课堂的发音纠正,正是基于前期调查,针对方言影响,从常用词汇到成语俗语耐心教学,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能力。
公益课堂,语言筑基
团队开设免费公益课堂,记录孩子们受方言影响的错误发音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形成“发音纠错库”;“七彩假期”的课堂则通过趣味互动,让孩子们感受普通话魅力。课业辅导中,队员们也融入普通话应用指导,助力孩子们在学业提升中巩固语言能力,践行“助学”与“推普”双重宗旨。
文化传承,语言为媒
“推普非遗课堂”是本次实践的亮点之一。团队联合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墓等文旅景区,构建了西京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三国故事朗诵,让孩子们在讲述历史中练习普通话;选拔“推普景区小导游”,让他们用普通话介绍当地文化。同时,“七彩假期”的传统文化课堂以民族服饰为教材,孩子们在了解56个民族知识、绘制民族服饰时,也用普通话交流创作思路,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促进。手语教学中,爱国感恩主题的手势表达,也让孩子们在特殊交流方式中,用标准普通话配合讲解,深化情感体验。
声动乡村,辐射万家
“声动勉县”计划借助乡村广播,开展“普通话故事会”,村民用普通话讲述三国传说、乡村故事,让推普融入日常。团队也与当地团委合作,开展青耘中国·夏耘梦想网络直播活动,助力当地的农产品走出家乡。而“七彩假期”的各类活动,如心理团辅、艺术课程等,都以普通话为沟通桥梁,孩子们在合作游戏、成果展示中自然使用普通话,形成“小手拉大手”的辐射效应,让推普之声传遍乡村角落。
科技融合,未来课堂
依托数字技术开发的三类数字工具,与“七彩假期”的VR实践课程形成创新联动。孩子们在自制VR眼镜、“穿越”至世界名建时,用普通话交流操作细节与建筑文化感悟;数字工具搭建的线上展厅,也收录了“七彩假期”中孩子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及普通话朗诵音频,让语言学习与文化展示通过数字技术更广泛传播。
多元联动,实践育人
西京学院实践团队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与勉县人民检察院、勉县人民法院、勉县消防救援大队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实践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沉浸式成长体验。在"七彩假期"框架下,团队组织孩子们学习生命急救知识,穿戴消防装备、学习灭火技能,在模拟救援中强化安全意识;与法院、检察院合作开设"少儿模拟法庭"与"法治课堂",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司法程序,用普通话模拟庭审辩论,在法治教育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推普小导游"活动升级为"文旅体验日",孩子们在武侯祠、定军山等景区实地演练,用普通话为游客讲解历史文化,同时与消防员、法官等职业榜样互动,从多维度感受社会责任与职业精神。这一系列实践不仅丰富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更通过跨部门协作,为乡村儿童提供了开阔视野、锤炼能力的多元平台,让志愿服务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既通过“七彩假期”的破冰游戏、心理团辅、艺术修养等课程关怀当地儿童,又以“数字推普”的五大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活动覆盖了三百余人次,对当地的推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合作,让推普与乡村发展、儿童成长同频共振,书写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希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