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航天,传承与创新——“诗韵探寻,雅句传薪”实践团队社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2 2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铭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通讯员冯梓铭 刘畅)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南社区组织开展了以"古典诗词融合航天知识"为主题的系列暑期课堂活动。志愿者们以多种方式在诗词与科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孩子们展示了新时代航天精神的魅力!


7月9日下午三时,社区活动室里,一群五年级孩子正踮脚触摸墙上的星空图,指尖划过“北斗七星”时,有人突然发问:“李白摘的星星是不是就在这儿?”一句童言,让PPT上的古典诗句、桌角的航天模型与孩子们眼里的光瞬间交织——这是“诗韵探行,雅句传薪”社会实践活动的日常,一场以童真为桥,连接千年诗意与当下探索的实践课,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图为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鉴赏古诗 曹诗苒供图


纸火箭与“摘星辰”:让古诗长出科学的翅膀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当《夜宿山寺》的诗句出现在PPT上时,志愿者原本准备逐字讲解“危楼”的高度,可后排的金同学已经举着自制纸火箭冲了上来:“老师,这楼得装推进器!只见金同学小心翼翼地将歪歪扭扭的纸火箭粘在插画里的楼尖,原本抽象的“百尺”,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纸火箭的高度叠加青砖小楼的插画,成了孩子们眼中“可触及星辰”的具象表达。“诗句猜动作”游戏更是让课堂成了小剧场:有人伸直胳膊在半空抓挠,喊着“这是‘摘星辰’”;有人捂住嘴巴皱眉,让同伴猜“不敢高声语”。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千年前的诗句跳出书本。志愿者说:“本想教他们理解诗意,没想到他们用纸火箭、模仿动作,把‘高’和‘摘’变成了能摸得着、演得出的东西。”


桂香与光影实验:在露珠里读懂“冷露无声”

《十五夜望月》的课堂,总萦绕着淡淡的桂花香。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冷露无声湿桂花” 的意境,社区特意搬来两盆桂花摆在窗边。当孩子们凑着鼻尖闻花香时,志愿者点开PPT上王建的诗句,话音刚落,就有孩子指着叶片上的露珠小声惊呼:“看!是‘冷露’!”

更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环节。激光笔在空气中划出一道亮线,将桂花的影子投在白纸上,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诗中“地白风清”的月色。“原来月光是这样铺在地上的!”孙同学一边说,一边用铅笔仔细描摹影子的轮廓,笔下的桂花枝桠歪歪扭扭,却把光与影的科学原理,悄悄藏进了诗的留白里。

“以前读‘冷露无声湿桂花’,只觉得美。现在看到露珠打湿桂花,再通过激光看到影子,好像真的走进诗里了。”参与活动的李同学说。窗台上的桂花随风摇曳,孩子们的笔记本上,既有诗句摘抄,也有光影实验的记录,诗意与科学在此刻完成了温柔相遇。


纸杯传声筒里的对话:连接诗中的月亮与现实航天

航天知识分享那天,活动室的长桌被各式航天模型占满:“玉兔号”月球车、长征火箭模型、空间站示意图……而PPT的一侧,是李贺《梦天》里“玉轮轧露湿团光”的诗句。

“看,这是‘玉兔号’在月面留下的车辙!”志愿者指着图片说,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接话:“这是‘玉轮’在赶路吧?”“它肯定闻到桂花香味了!”当分组制作传声筒时,用纸杯和棉线连成的“通讯器”里,传来的不只是同伴的笑声——有人对着纸杯念“举杯邀明月”,另一端就传来清脆的回应:“嫦娥姐姐收到啦!”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头顶的航天海报上,海报里的火箭正冲破云层。而海报下,孩子们握着纸杯的手微微用力,仿佛真的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诗里的月亮与现实的月球车,在纸杯的震动里完成了第一次“握手”。

图为孩子们在进行纸杯传声的实验 曹诗苒供图


传承从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让诗里的星辰落在当下的土地上,长成孩子们心里的种子。在沭阳城南社区的这个夏天,一场诗词与航天的碰撞,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它不在书本里,而在孩子们的纸火箭上、在桂花的影子里、在纸杯传声筒的笑声里,更在他们望向星辰时,眼里闪烁的、属于未来的光辉里。(记者 曹诗苒 通讯员 刘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