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抗美援朝老兵宣矿讲述峥嵘岁月——“保家卫国,这辈子值了”

发布时间:2025-08-03 1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荣天意 曾春媛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89岁抗美援朝老兵宣矿讲述峥嵘岁月——“保家卫国,这辈子值了”

上午八点半,在天长市老兵的居所里,89岁的宣矿穿戴军装坐在沙发上,手指轻抚胸前的勋章,向记者讲述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浑浊的眼睛逐渐明亮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为什么要去参军?

“我们咬破手指,去写血书,就是不能让美国兵欺负到家门口”

1952年10月,19岁的宣矿还是天长乡下一个普通青年。当县乡政府号召参军抗美援朝时,他和另外4名同乡毫不犹豫报了名。“美国兵都打到朝鲜了,再不管,就要跨过鸭绿江欺负到咱家门口!”宣矿记得,出发前那晚,他和战友们激动得睡不着,咬破手指写下“保家卫国”的血书,塞进贴身的衣袋里。

从天长步行到滁州集结,换上志愿军军服,再乘火车奔赴东北。在辽西沙河集的4个月军训里,队列、刺杀、投弹……每天训练到深夜,没人喊苦。“一想到能上战场打美帝,浑身都是劲。”1953年5月,宣矿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朝鲜离家那么远,行军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当时左腿中弹负伤,担架要抬我但我不要,我还能坚持走”

入朝第二天,急行军的队伍就遭遇了敌机轰炸。一枚炮弹呼啸而来,碎片狠狠扎进宣矿的左腿,鲜血瞬间染红了裤管。“担架要抬我,我说不要我能坚持走’。”他咬着牙撕下衣襟裹住伤口,跟着队伍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掉队,要赶去金城!”

六七月的朝鲜,几乎天天下雨。战士们背着五六十斤的装备,白天躲轰炸,晚上摸黑行军,几乎走遍北朝鲜全境。“雨衣当帐篷混着地上的草,夜里冻得直哆嗦,就靠彼此挤着取暖。”宣矿记得,最困难时,东西都是生吃,好多战士都拉肚子,想喝口水,只有混着泥沙的雨水,但是坑道里的积水,连敌人和战友的遗体都泡在里面,根本不能喝,会感染。

上战场什么感受?

“7天7夜,炮火连天,山头都烧成了焦炭”

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是宣矿记忆里最惨烈的一役。他所在的68军204师2营6连负责修公路、挖战壕,白天躲在工事里,夜里摸哨、袭击敌人的仓库。“美军飞机24小时盘旋,照明弹把黑夜照得像白昼,炸弹落下来,山都在抖。”

战役打响了,七天七夜炮火连天“山头全成了火山,树木烧成焦炭,绿山变黑山,连躲的地方都没有。”宣矿的老班长耳朵被炮声震聋,身边战友的遗体在战壕里叠着,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绝望之际,朝鲜老乡和人民军冒着炮火送来水和干粮。

7月14日,金城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5.3万余人。“打到最后,大家嗓子都喊哑了,拼的就是一口气。”宣矿说,这场战役让世界看到,中国军队已经脱胎换骨。

从战场返回家乡时,如何回归正常生活的?

我们回来之后到山东为 204 师建造营房。在建造过程中,我们开采石头,烧石灰,烧水泥,材料都是我们自己动手获取和制作的,经过一番努力,营房顺利建成。之后,部队进行动员,号召支援农业。我们响应号召参加了相关活动。我记得那大概是 1957 年四五月份,根据国家的政策鼓励,部队安排一批批人员复员。当时我在山上担任文书,负责搞规划工作,也参与到了复员人员的相关安排事务中。

1956年回国后,宣矿随师先在山东开山建营房,1958年复原回到天长市万寿乡。从乡优抚干事到中学校长,从武装部长到公社党委副书记,岗位换了又换,他身上的军人作风从没变过。

1975年秋收后,宣矿在张安大队蹲点。看到地里油菜长得稀疏,他带着社员平整土地、积农家肥,手把手教种植技术。第二年,大队油菜大丰收,秦仁区专门开了现场会推广经验。1976年春,百子大队社员缺粮,他连夜跑到秦栏公社借了3万斤粮,秋收后又准时还上。“战场上战友们为老百姓拼命,现在咱就得让老百姓吃饱饭。”

家里的“百宝箱”里,除了军功章,还有济南军区发的奖状、“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每年春节,领导来慰问让他提要求,他总说:“党和国家没忘了我们,啥都不缺。”

如今,宣矿常给孙辈讲金城战役的故事,讲到战友牺牲时,老人会红着眼圈说:“你们现在的好日子,是用命换的,得好好干,别辜负了国家,我们那时候条件差,当年很多人都是文盲。你们现在有条件了,国家大力培养你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要把技术用在正道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荣天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