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碎影中的承继

发布时间:2025-08-03 11: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志文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过往,一段段过往承载着未来的将来。2025年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社会实践队踏入山东省日照市,深入日照市博物馆、文化馆、黑陶非遗工坊以及日照海滨森林公园等多个场所。他们通过参观、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研活动,深度剖析当地非遗的现状与传承脉络。并探索如何用这些丰厚的过去,去滋养“日出初光先照”熠熠生辉的未来。

日照初光破云,照亮了尘世喧嚷,也将我们这支曲园“非遗探查”小队的身影悄然投入城市的脉络。一踏入日照市博物馆,喧嚷的游客已如潮水般涌入这方文化静渚。我们紧随讲解员,仿佛踏过时间缝隙,目光抚过陶器朴拙的纹饰与器物上精雕的繁复匠心——每道刻痕皆如血脉奔涌,似有生命在无言诉说,静穆之下流淌着时光的温度。此刻我恍然洞悉,在展柜恒定的冰冷光辉内里,文明脉搏的古老温流,原来从不曾停歇。

图 1市博调研 供图:温朋辉

十点正,人流中我们的调查开始。一位目光专注凝注漆器的游客,被我们的询问点燃了思绪:“它们是有灵魂的,如日久而弥新。”他吐露的话语轻盈却灼热。但另一面,当行至市文化馆的展览厅,空荡的寂寥与暑气蒸腾下的展品相对无言,留言册上笔墨零星稀落。工作人员语透隐忧:再好的种子也需渠道散播。那些精心养护的文明芽孢,在喧嚣市井中如何穿透信息迷雾抵达人心?我们如捧沙粒般顿觉沉重:这静默本身,岂非最尖锐的警世寓言?

日暮降临,东夷小镇点亮千万星火,喧闹如沸。我们走入工坊深处,在热闹背后的角落,那一声沉甸甸的叹息穿透了人声:“祖宗的线不能断在我手上。”店主脸上皱纹写满无奈——繁华灯火所照不到的深处,实为传承断层渐宽的暗伤。工坊主的目光,灼烧般烙在我们年轻的心上。当人潮如织,而活着的匠艺隐入灯火阑珊之处,那份寂寥,竟显得震耳欲聋。

图 2 参观农民画  供图:纪新宇

秦慧敏黑陶工作室里,终于见到泥土经烈火重压而煅烧为玄铁般沉静的黑陶。秦老师展演古老技法于今夕,黑泥在她指端瞬息旋转为形,眼神专注如执守千年的仪式。她轻抚一件温润的蛋壳陶:“泥有骨,火生魂。”那些沉静器物上仿佛有祖先的目光凝注,令人顿生不敢轻慢的肃穆。秦总的声音,如炉中最后一线执着之火,温暖着冰冷的疑问:古老的手纹一旦刻入骨血,便不惧时代风化。

最后一站是海浪声声的森林公园。游客来自四面八方,当问卷递向一位年轻母亲,她迟疑片刻后写下:“很美,但总觉得离生活有些远。”这句话飘落纸上,轻轻却又沉沉落在我心头:传统技艺,难道只能是展览台间供人凝眸的化石?

图 3 游客调研 供图:于志文

回到住所,整理如山材料,白日经历纷至沓来:博物馆里陶器永恒的低语,文化馆里空荡的展厅,工坊主那忧虑的皱纹深处燃着一缕微弱的执着星火……我们试图拾捡光海中漂浮的碎片,每一片都沉甸甸。传承,岂止是手中泥胎的塑形?那是将一缕古老的光辉编织进当下呼吸的细脉,是一代代人用“做”的坚持为未来搭建的长梯。所谓使命,并非仅是守护一座琉璃殿堂供人驻足流连,更似那秦老师手中捧起的湿润陶胚——要融入日常,成为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当“初光”每天照耀日照之时,它所点燃的不仅有新的一天,更应映亮千年来沉潜于斯的文化经脉,让它们如血脉延伸入这年轻城市的肌理深处。黑陶沉潜的墨色光芒,是土地涌出的古老箴言;海滨问卷上那些期待与陌生,恰是文脉再生的根系伸展之处。我们这微小的探索与记录,正是尝试在流转的光影中抛下一枚锚定未来的石子,在风浪喧嚣里锚住那份不该流逝的厚重。薪火长存,本不在声高,而在点燃的心灯不惧风狂。纵使海潮冲刷礁石千遍,石隙里那些坚韧的刻骨传习,亦将如大地的根脉,在静默中等待黎明,托起初光万道。

图 4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合影 供图:纪新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