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周铭轩、梁晓莹、黄润轩、林志浩、杨灿培)近日,由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数字非遗实践团"赴从化温泉镇龙桥村,开展为期16天的“百千万工程”三下乡社会实践。面对省级非遗从化水族因舞艺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而濒危的现状,团队联合当地村委及传承人黎建中,采用“AIGC技术+数字创意+虚拟技术”手段,对道具与技艺与舞蹈史料进行数字化转化,破解非遗传承难题,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龙桥水舞非遗传承录
“传说鲤鱼化成这里的土地救过先人…”在龙桥村百年古榕下,村民口述的历史被学生手中的摄像机郑重记录。团队走访多户老艺人家庭,梳理出从化水族舞的文化脉络。水族舞距今已有超200年历史,传说流溪河洪水泛滥时,锦鲤化为地形让洪水退去,村民遂扎制鱼、虾、蟹等道具起舞,寓意“鱼跃龙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族舞最初为田埂的夜间演出,现发展为春节、元宵、中秋节庆时的祈福仪式,形成集自然崇拜、民俗信仰与艺术表达于一体的非遗表演形式。
▲图为AI生成模拟水族舞节日庆典。通讯员 吴凯蔓 AI后期合成
实践期间,团队前往从化区文化馆,与水族舞非遗传承人黎建中进行了深度交流,系统学习了水族舞道具的制作技艺。同时,团队利用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以高清影像的形式对道具的形态、绘制细节、制作全流程进行重点采集记录。
▲图为传承人黎建中向团队展示水族舞演出道具。通讯员 陈佳韵 摄
AI活化非遗水舞,数字IP拓界赋能
在项目的核心工作阶段,团队高效推进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工作。团队基于前期采集的影像数据及文字记录,从优化AIGC模型参数、创建提示词库入手,构建适配水族舞的AI数字创意工作流,实现文生图、图生视频、图生模型等的精准转化,搭建了丰富的非遗数字素材库;利用AI工作流,构建水族舞数字IP,通过3D虚拟形象与动态叙事素材重塑非遗表达,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打造水族舞的数字化形象,有效拓展了内容的边界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提升文化传播广度;依托虚拟现实引擎,初步构建了沉浸式可交互应用,实现用户与虚拟水族舞鱼灯及展演的深度互动。
▲图为水族舞数字IP形象及其产品设计图。通讯员 黄敏怡 赖泽瀚 设计
数字化赋能,水舞新生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传承教育。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亲身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深刻理解了非遗的价值与困境,锻炼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项目成果不仅为水族舞”注入了数字化生命力,也为当地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充分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未来团队将深挖文化内核,推动其成长为知名IP,让水族舞活于数字空间、积累文化影响力实现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传承。
▲图为"数字非遗实践团"成员在温泉镇龙桥村演出场地合影。通讯员 梁晓莹 摄
撰文 | 周铭轩 梁晓莹 黄润轩 林志浩 杨灿培
图片 | 梁晓莹 陈佳韵 黄敏怡 吴凯蔓 赖泽瀚
审核 | 唐孝义 周铭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铭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