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建馆、AI造梗、AR说农、IP圈粉!华夏学院师生解码佛冈振兴“数字公式”

发布时间:2025-08-02 18: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贤烁 姚力铭 黄碧津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李贤烁 姚力铭 黄碧津)近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农作物科普实践团”10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师生,深入清远市佛冈县迳头、水头两镇16个行政村,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VR、AI、AR技术为支点,结合IP形象塑造与融媒推广,系统性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赋能特色产业,推动佛冈县乡村文化“破圈”传播与农特产品品牌升级,系列成果获当地政府盖章认证,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VR全景+智能导览:文化传播“破时空”

为破解文化展馆“线下受限”与招商展示“体验不足”难题,实践团搭建 “楼下村范仲淹勤政文化馆VR”“楼下村村史馆VR”双平台,运用720云全景技术高精度还原展馆细节;同步为新联村等6个核心行政村制作招商版VR全景,实现“扫码即享沉浸式云游览”。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开发 “范仲淹勤政文化馆智能导览系统”:内置20万字乡土知识库,支持 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智能问答 功能,游客既能“看文物溯源历史”,也可“观风景聆听故事”。目前,两项VR成果与智能系统均获水头镇、迳头镇出具的采纳函,技术赋能成效获官方认可。

AI创意+互动游戏:文化地标“潮起来”

针对乡土文化“触达年轻群体难”的痛点,实践团以AI技术为文化地标“换装”:为古建筑制作“Jellycat风”玩偶化短视频,用萌趣视觉语言解读历史;打造“范仲淹治水”主题策略游戏,玩家化身青年范仲淹,通过资源管理、决策答题模拟修筑范公堤的过程。团队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20余首主题音乐和开发40余款客家文化与范仲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构建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IP。

趣味化表达收获流量实效:游戏与短视频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曝光量突破50万次,直接带动当地文旅收入增长 30%,实现“文化破圈”与“产业增收”双向赋能。

AR升级+科普赋能:特色作物“会说话”

在去年搭建的 “农产品数字化展示管理平台V1.0” 基础上,团队深化AR技术应用:围绕丝苗米、麻竹笋、红薯等佛冈特色作物,构建“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生态价值”全链条科普体系,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获取互动式农业知识。该平台不仅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可视化科普”提升农特产品品牌辨识度,推动地方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进阶。

IP塑造+融媒推广:农特产品“有温度”

聚焦佛冈“五个百亿”产业规划,实践团为麻竹笋、丝苗米量身打造 “百亿笋”“丝小米”IP形象:以“萌趣商务风”“温暖田园风”区分产业属性,通过 “形象设定—服装延展—场景海报—互动表情包” 构建体系化视觉矩阵。

同时,团队依托融媒平台输出近200条文旅推广视频,设计特色农产品海报、手册及H5页面:线上累计点击量破100万次,线下地推覆盖 2000余人,直接助力当地村民增收 38%,实现“品牌可视化”与“营销精准化”融合。

数字赋能“手把手”:千余名村民解锁AI新技能

不止于技术落地的场景创新,实践团更聚焦“能力扎根”,把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送到村民手边。团队专门策划“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系列培训,从直播流程的AI策划和团队开发的AR科普工具使用到针对农企如何制作客服智能体,一步步带村民上手,让“高科技”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产帮手。

据统计,这场“接地气”的数字素养培训累计开展10余次,1380名农企工作者和村民从中受益,不少人从“怕用AI”变成了“善用AI”的行家里手。

技术深耕背后:竞赛积淀与持续突破

据了解,亮眼成果背后,是团队长期深耕的积淀:今年5月,实践团凭借《数字技术助推乡村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佛冈县迳头镇“技术-品牌-生态”协同模式的实证研究》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其拍摄的《迳头楼下》文旅片,摘得2024年广东省“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优秀作品二等奖;6月,又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短视频竞赛中斩获省级二等奖。系列荣誉,为“三下乡”实践中的技术融合提供了精准方向。

“未来将持续以数字技术书写乡村振兴答卷。”实践团负责人姚力铭表示,团队会深化技术赋能,在乡土文化传播、农特产品品牌化等领域探索惠民路径,让数字力量扎根乡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碧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