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张皓昱、李沛茹、宋子健)在城市的街巷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琐碎却连着万家灯火,他们的身影平凡却温暖着一方天地。他们,就是东大街社区的基层工作者们。2025年7月10日,山西中医药大学同心杏林青年突击队走进东大街社区,听这群日复一日穿梭在楼栋间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基层工作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牵挂。
把脚步扎进社区,把心事揣进群众兜里
清晨六点半,社区网格员们的脚步已踏响了小区的石板路。“张大爷,今天降压药够不够?”“李姐,昨天反映的楼道灯,维修师傅中午就到”……带着笔记本和民情手册,他们像走亲戚一样串着门,本子上记着独居老人的用药时间、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需求,甚至哪家的孩子放学没人接、哪家的垃圾桶总溢出来,都被密密麻麻地圈注着。
去年冬天,几栋老楼暖气不热,居民急得找上门。社区团队兵分几路:有人守在热力站盯着检修进度,有人挨家挨户测室温、记诉求,有人在微信群里实时播报进展。连续一周,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直到管道修好、家家户户暖起来,大家才松了口气。“有位阿姨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比自家孩子还操心’,这话比啥奖励都实在。”社区主任笑着说,基层工作没捷径,就是用脚底板量民情,把居民的事当自家事。
(队员们深入基层参与工作)
用巧劲解心结,让社区飘着“烟火气”
社区里的事,多是家长里短,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堵心事”。前阵子,三楼和四楼的住户因阳台漏水吵到脸红脖子粗,社区调解员先当“倾听者”,分别听两家倒苦水,再拉到一起算维修账、想办法,最后还陪着维修师傅守了一下午。如今两家不仅和好了,还常一起给社区送些自家种的蔬菜。“矛盾就像打结的线,得顺着纹路慢慢解,急不得。”参与调解的社工说。
为了让社区更有“温度”,大家琢磨出不少暖心招:组织身体硬朗的老人成立“银发互助队”,帮独居同伴买个菜、捎个药;发动年轻党员组成“周末代办队”,替上班族跑个腿、接个娃;在社区活动室辟出“共享厨房”,不会做饭的老人每天能凑在一起吃热乎饭,聊着天就把日子过暖了。“现在下楼能聊天、有事有人帮,住这儿比啥都舒心。”居民们常念叨这话。
对年轻力量的期盼:把根须扎进泥土里
这两年,社区来了不少90后、00后,老社工们常带着他们走街串巷,教他们“看脸色”“听弦外音”。“基层工作像种庄稼,得蹲在地里看苗情,急不得、飘不得。”一位老社工这样叮嘱新人:
多“沾泥土”少“坐板凳”:办公室里听不到真话,多去树荫下、菜摊旁跟大爷大妈唠嗑,才能摸准大家的“急难愁盼”。
会“共情”才会“办事”:居民来反映问题时,先别急着给答案,蹲下来听他们把话说完,有时候他们要的不是解决方案,是被理解的温暖。
敢“试错”更要“走心”: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新事新挑战不少,但只要是对居民好,就大胆往前闯,闯的时候多回头看看大家满意不满意。
采访结束时,夕阳正斜照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墙上,几个社工正帮着老人操作智能手机挂号。从晨光熹微的巡查,到暮色四合的走访,东大街社区的工作者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为民服务”四个字,写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里。他们的故事,也是千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心换真情,让每个角落都透着生活的暖意。
(社区工作者们与居民在活动中心前合影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皓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