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梅州大埔的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从出发前的预热暖场到实地调研的深耕细作,从科技课堂的创意迸发至多元课程的活力绽放,突击队以扎实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在大埔的乡土间留下了深刻的实践印记。
预热蓄力:爱心铺就服务序章
在三下乡实践正式启动前,突击队已开展系列爱心公益的预热活动。在从化区南平静修小镇,团队联合广州珠江实业集团、从化区团委等单位开展“荔枝直播助农” 行动,全程参与荔枝采摘、分拣、打包及直播发货全流程。借助数字化营销手段,直播吸引3000 余人次观看,较往期增长超300%,总销售额达8000 余元;同步发起的#为南平荔枝代言#话题形成多维度传播,有效拓宽当地“流溪桂味”“双壳槐枝” 等特色荔枝的销售渠道,为后续乡村实践积累了鲜活的助农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荔枝分拣环节
随后,团队转场南华西街道社区,联合“龙武里·南二实”打造“党建+科技+服务”模式,针对长者群体开展防诈骗科普。通过生活化宣讲与实操指导,帮助社区老人掌握反诈知识,指导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构建起“技术赋能+民生服务”的实践体系。
图为团队成员林绵为长者群体开展诈骗科普
数智为笺:镌刻乡土文化传承新篇
图为“助梦e夏”突击队与当地团委搭建茶阳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抵达大埔后,突击队聚焦“科技+乡村振兴”,联合茶阳镇团委设立“茶阳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团队走访了24 个红色旧址、13个文化场馆、9大乡村振兴重点企业及种植基地,利用VR扫描仪、无人机等设备为茶阳圩镇客厅等12 个场馆打造等比例VR 全景,让游客“云端” 即可沉浸式逛展;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及省陶瓷工业研究所制作11 系列118 个文物3D模型,让青花瓷纹路在数字世界永久留存;针对桃园村鹰嘴桃基地规划“云采摘” 系统,为滞销百香果、灵芝定制 “3D建模+ 电商直播”方案,推动乡土物产搭上 “数字快车”。
同时,团队为当地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建立数字档案:对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等红色地标进行VR扫描存档;为青花瓷制作工艺生成3D模型;为泰安楼、百侯古镇等客家聚居地构建沉浸式数字场景。针对竹畲箩编织、客家娘酒酿造等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拍摄、直播展示等方式,助力传统技艺传承。
图为团队利用VR技术扫描的陶瓷3D效果图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的茶阳圩镇客厅VR全景图
科创播光:点亮乡野教育星河
在教育帮扶环节,团队以“数字入校,科技传文”为主线,组织队员携带VR设备、智能机器人教具进入大埔乡村学校,在大埔中学开展为期7天的24节数字科普义教(含12节社会实践课),让学生化身“数字文化守护者”。
课堂上,队员们引导学生动手组装竞走机器人、雪山避障机器人等智能装置,同步通过VR技术将机器人结构以3D模型形式投射展示,让抽象的机械原理直观呈现;VR采风小组带领学生拍摄校园及周边的大埔中学百年建筑、父子进士牌坊等16个红色旧址与文化地标,制作出可交互的“数字导览”作品,帮助学生以全新视角认识家乡;引入的AI绘画工具更让学生手绘的动植物、校园场景“动态活化”——水彩画里炊烟缓缓升起,蜡笔画的小猫眨动眼睛、摇起尾巴,有效激发了乡村学子对科技的探索欲。
最终,“助梦e夏”团队联合“绘美客韵”实践团、大埔中学举办“数字浸润美”科技文化展,集中展出VR场景、AI绘画视频、编程机器人等9类160件学生数字化作品。团队独立开发的线上实践成果展示网站,吸引超万人次浏览,这也让乡村孩子的创意在数字世界绽放,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
图为团队创建的网站展示学生作品集
此次实践虽已落幕,但助梦e 夏“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留下的数字成果仍在乡土间持续焕发生机:为茶阳圩镇客厅打造的等比例VR全景,让古镇风貌在数字世界鲜活呈现;为青花瓷制作工艺生成的3D模型,让非遗技艺有了可精准追溯的数字档案;学生们用VR 技术制作的行政楼等“数字导览” 作品,更成为连接乡野学子与家乡文化的新纽带……这些数字印记,正成为数智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持续深化与梅州大埔的合作,以数智技术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发展!
广师大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实践队
撰稿:刘智宇、梁嘉琪、林绵、汤欣怡、唐伟梅、周紫盈、
郑俊玲、陈冬玫、张鹏基、潘俊延、黄怡芳、罗雅娜、李惜柔、
叶梓煜、张宝焱、涂峻豪、郭瑞银、吴杰、曾颖仪、陈凌、蔡辛宜、林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