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诗韵千年浪漫,探航天万里新程——“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03 14: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伟楠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通讯员 陈伟楠 夏书源)为帮助现代儿童理解传统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响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前往南京富贵山社区,为招募的儿童开展了以“古诗中的宇宙与航天”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活动通过融合经典古诗词与现代科技成果,让孩子们在古今对话中感受文化魅力与科技力量。

童眸映古辉,诗心触天问

7月5日上午,当实践队员推开富贵山社区活动室的门,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稚嫩而充满好奇的脸庞。活动现场,一场关于星空、古诗与未来的对话即将开始。

图为同学积极回答包含“月”的古诗词 魏可欣供图课堂伊始,负责开篇讲解的队员缓缓念出李白笔下与“月蚀”相关的诗句,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认识到的有关月的故事:有的绘声绘色讲述爷爷奶奶口中“天狗吞月”的古老传说,有的激动描述新闻里“胖五”(长征五号)火箭腾空的震撼画面,还有的指着屏幕上“玉兔号”月球车图片,准确说出它的名字。

(图为同学积极回答包含“月”的古诗词。 魏可欣 供图)

当屏幕上泛黄的古卷诗词与现代航天器的高清影像交替呈现时,孩子们的目光在两类画面间流转。他们注视着古卷上的诗词文字,又看向航天器影像,眼神随着画面切换不断移动。

击鼓传花吟星汉,静电问月探玄黄

课堂以古今结合为核心,设置多个互动环节,通过多样互动环节让孩子们深度参与。

在“诗词击鼓传花”环节,孩子们或紧张或兴奋地吟诵与月亮、星辰相关的诗句。稚嫩的童声念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当鼓声停歇,被选中的孩子分享对诗句的理解,过程中神情专注。

随后的“静电吸附”科学小实验中,孩子们屏息凝神地看着摩擦过的塑料尺子或气球吸起细碎纸屑,小脸上写满惊奇。他们亲手操作感受这一现象,并热烈讨论起来:“是不是像磁铁?”“月亮会不会也被太阳‘吸’住才围着转?”抽象的物理定律由此与直观的生活体验、对宇宙的联想产生了联结。

(图为组员带领同学玩击鼓传花小游戏。 魏可欣 供图)

活动的创新点在于用科技手段赋能故事理解。针对《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中“今日逢明圣,吾为陶令归”,队员们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原盛唐边塞场景:扫描诗句,手机屏幕便浮现出征队伍,盔甲的寒光、战马的嘶鸣与诗句同步呈现。当孩子们看到“沙场烽火连胡月”的动态画面,再读“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时,眼中多了对家国担当的理解。

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则通过“月宫来信”H5找到现代注解。孩子们输入烦恼后,AI会模仿嫦娥口吻用诗意语言回应——输入“孤独”,屏幕便飘来“广寒宫的清冷,或许和都市的深夜很像,但抬头时,大家看的是同一轮月”。这种设计让千年孤寂转化为当代人的情感慰藉,不少孩子们将嫦娥的回信存在了自己的小平板里,认为这种形式很有趣。

课堂尾声,孩子们伏案描绘心中的图画:有的画下被“天狗”咬了一口的月亮,旁边站着拿弓箭的后羿;有的画出拖着长长尾焰的火箭,正飞向环形山密布的月球;还有的奇妙融合古诗意境与现代航天器,让李白诗句里的“白玉盘”与“嫦娥”探测器同框。

(图为组员呼吁大家做实验的时候把纸片撕小一点。戚彦澄 供图)

看着这些充满想象力与童真的作品,队员们仿佛看见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对航天的向往以及对古今联结的好奇,正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每颗种子都蕴含未来的无限可能——孩子们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对星空的向往与探索欲,这正是活动希望传递的核心。而这份对星空的向往与探索的勇气,正是活动想要传递的最宝贵财富。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交流着收获与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为千年前的古诗注入当代生命力。《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的家国豪情与《嫦娥》的孤寂怅惘,在数字技术催化下通过数字技术,诗句中的情感更易被孩子们理解,形成了精神共鸣。

更让队员们触动的是孩子们纯真的提问:“古人看月亮时,会像我们一样想知道上面有什么吗?”“如果他们知道我们能‘摸到’月亮,会不会羡慕?”这些问题打破了大家心中“传统与现代隔阂”的固有认知——现代航天的精密计算,正是为实现古人“可上九天揽月”的千年狂想;古诗词中对宇宙的瑰丽想象,恰为今日探索注入浪漫动力。二者一脉相承、相互滋养。

狂想揽月终成真,诗魂铸星启新程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将传统与现实相联结,使经典在当代保持生命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团队开展的这场实践活动,正是以创新方式连接古今,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与科学探索的种子。

此次“古诗中的宇宙与航天”教学实践活动让队员们看到,当古诗词与航天科技、数字技术相遇时,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显著提升。基于这一实践经验,队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方式,让更多人通过类似的互动体验感受诗词魅力、萌发科学兴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