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进柞水,同心共筑语言桥 —— 西安石油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声声予你”团队赴柞水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3 16: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周杨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5日至23日,西安石油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声声予你”实践团队赴陕西省柞水县,开展“‘声声予你,字字规范’推普志愿服务”专项活动。团队深入当地商户、农户、老年大学(学校)、文化馆等场所,通过“推普+”系列特色活动 与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在柞水沃土上开启助力乡村振兴的语言新征程。

筹备细节里的推普“伏笔”

出发前,团队成员怀揣使命热情,积极筹备。手绘推普主题海报,准备约110份普通话科普手册,并为当地儿童定制励志徽章、创意便利贴等暖心礼品;同时,经多轮研讨,精心策划 “推普知识竞答”“你画我猜”“小小主持人训练营”等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语言文化游戏。为深入贯彻国家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的决策部署,实践队秉持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初心,从多维度考察当地语言生态,记录乡土振兴中的语言力量发展轨迹,以实际行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石。

▲图为实践团成员准备物资

精准的行动,源于扎实的调研。在陕西省柞水县历史悠久的凤凰古镇,一场深入的走访与问卷调查,清晰勾勒出普通话在这片文旅热土上的关键作用。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7.6%的受访古镇商户明确表示,普通话的熟练程度与其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对于这门“必修课”的掌握途径,绝大多数商户坦言,是在日复一日与八方来客的真诚交流中自然习得,语言成为连接服务的无形纽带;另有约12%的商户则受益于当下便捷的媒体资讯和网络学习资源,主动提升语言能力以适应发展需求。更令人欣喜的是,下一代的语言传承展现出蓬勃生机。95%的受访家长反馈,子女目前的普通话水平“良好”或“优秀”。 这一数据有力地佐证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政策在中小学阶段的显著成效,普通话已成为古镇孩子们学习成长、认知世界的坚实基础。

探访柞水老年大学,党史课堂里的推普初心

7月6日,西安石油大学“声声予你”推普实践团一行抵达柞水县凤凰古镇,首站走进当地老年大学。刚到校门,便见到满头银发的吴履忠先生已等候在那里,在吴老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先后参观了老年大学的图书馆、演艺厅和书画教室——图书馆里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桌上“最美农家书屋”奖牌熠熠生辉,演艺厅不大却是老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区,教室里整整齐齐的桌椅板凳,墙上挂满了各类党的红色标语。

▲图为凤凰古镇老年大学校长吴履忠先生

随后,吴老先生为实践团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柞水县的变迁,特别提到:“以前咱靠吆喝卖山货,现在学说普通话,才能把柞水的故事讲给全国听。”课堂上,他时而用方言重现当年村民支援红军的场景,时而切换到普通话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就,两种语言的碰撞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推普不仅是语言的普及,更是思想的联通。课后,吴老先生挥毫写下“雏凤起舞”四个大字,即兴吟诵新作《老年大学迎客》赠予实践团,笔锋间的苍劲与温暖,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用普通话架起城乡沟通桥梁的决心。

▲图为吴履忠先生为实践团题词

童趣课堂里的普通话“种子”

7月8日上午,柞水县图书馆文化馆内笑语盈盈,“声声予你”实践团与当地20余名孩童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嘉年华”。活动以“你画我猜”游戏拉开序幕,孩子们用彩笔勾勒出“木耳”“凤凰”等家乡元素,再用普通话描述画作内容,当有小朋友把“柞水木耳”说成“zà水mù’ér”时,队员们便蹲下身耐心纠正发音,还顺势讲解“柞”字的正确声调,课堂上的纠错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教学

紧接着的“普通话挑战”环节中,队员们设计了“绕口令接力”“拼音拼图”等趣味关卡,8岁的小雨起初因害羞不敢开口,队员们耐心细致的引导她,渐渐地,她不仅能流利读出团队成员准备的绕口令,还主动举手当起“小老师”,教其他伙伴发音。最令人动容的是“小小主持人”培训与《小白杨》朗诵教学环节,队员们从“站姿”“发音”等基础教起,逐字纠正孩子们的声调,当孩子们用清亮的普通话齐声朗诵“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时,文化馆内的回音仿佛带着稚嫩的力量,穿透窗棂飞向远方。

活动间隙,队员们还为孩子们发放了定制的“普通话口袋书”,书中用漫画形式标注了家乡特产、景点的正确读音,不少孩子拉着队员的衣角说:“姐姐,明天还能教我们读诗吗?我想把更多优美的诗篇诵读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听。”这场充满童趣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用乡音连接世界”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于县图书馆合照

广场直播里的柞水“声”与“味”

7月8日傍晚,柞水县幸福里广场人头攒动,“声声予你”实践团的“推普+助农”直播活动在此火热开启。夕阳下,实践团擅长舞蹈的同学率先登上广场舞台,一段融合了柞水民间元素的现代舞吸引了过路居民的目光,随着音乐节奏,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孩子们趴在舞台边拍手,老人搬来小板凳坐成一排,原本空旷的广场瞬间热闹起来。

舞台一侧,队员们搭起的“普通话服务台”前早已排起长队,大家手持自制的测评表,为居民们进行发音矫正和词汇测试。“‘锅巴’的‘巴’是第一声,读的时候舌尖要轻轻碰一下上牙床哦!”队员们耐心讲解的样子,让不少居民主动拿起宣传册学了起来。与此同时,镜头对准舞台的直播正式开始,队员们一边向观众介绍普通话的重要性,一边切换镜头展示广场上的互动场景,当画面切琳琅满目柞水特色农产品时,直播间瞬间沸腾。

▲图为实践团在广场开展活动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柞水的‘黄金木耳’,泡发后肉厚味鲜!”“这款神仙豆干用的是本地山泉水,吃起来有淡淡的豆香!”队员们用流利的普通话逐一讲解木耳、锅巴、神仙豆干、凤凰古镇果酒等特产的由来与特色。短短一小时里,直播间互动不断,有网友留言“想去凤凰古镇喝果酒”,也有人询问“普通话不好能学卖货吗”。直播结束时,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2万。夜幕降临时,一位年长的奶奶握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这直播,不光教咱说普通话,还把柞水的优秀农产品宣传到了全国各地,真是太好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直播间网友宣传当地特产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穿行于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用镜头捕捉下商户与游客用普通话顺畅沟通的生动场景,记录下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诵读课文的清脆童声。 通过对数百份有效问卷的深入交叉分析,一个清晰的结论跃然纸上:学好、用好普通话,已成为众多古镇商户突破地域限制、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广泛客源,进而改善经营现状、融入时代大潮的关键一步与普遍共识。

▲图为实践团与参与活动的部分小朋友合照

普通话的价值,远不止于沟通。在凤凰古镇,它如同一把精巧的“智慧钥匙”,让交流更顺畅,服务更贴心;一台强劲的“产业引擎”,为古老的文旅业态注入新活力,拓宽了市场边界;一座坚实的“教育基石”,不仅保障了孩子们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更搭建起他们通往更广阔知识天地和未来发展的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周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