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焕活千年传说 百鸟衣借“云”飞入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5-08-03 19: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艺容   阅读 96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3日讯(通讯员 王君怡)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壮族《百鸟衣》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浪漫叙事与抗争精神历经千年传承202574日至5日,广西师范大学壮韵新传实践团队深入广西横州调研,探索这部民间故事如何借力新媒体平台,从文化场馆到菁菁校园,开辟出创新传播的新路径。

文化馆:新媒体让老故事“动”起来

清晨,踏入绿荫掩映下的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浓郁的壮乡气息扑面而来。非遗名录墙上,《百鸟衣》的名字引人注目。后厅一幅巨幅壁画尤为震撼:百鸟献羽的奇幻场景与主人公坚毅的神情,无声诉说着故事的磅礴力量。

图为壮韵新传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壁画。梁艺容 供图

“《百鸟衣》在我们横州几乎家喻户晓,但出了本地,知道的人就少了。以前主要靠口耳相传和静态展示,传播范围确实有限。”文化馆工作人员坦言过去的困境。“但现在不一样了,”她话锋一转,兴奋地掏出手机展示,“你看,这是我们自己做的短视频,还有融媒体中心帮忙推广的。”屏幕上,孩子们正专注地为《百鸟衣》线稿填色,小手敲打着土司雕塑模型,轻快的背景音乐流淌。“这种形式活泼,年轻人爱看多了,也愿意分享出去。把静态的故事‘动’起来,效果立竿见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交流。张茹芸 供图

谈及未来规划,团队成员了解到横州文化馆已规划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积极探索百鸟衣故事与当地极具代表性的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创新性联动开发,让非遗项目相互借力,共同发展,活态传承。

隔壁展厅传来阵阵笑声,几位市民正饶有兴致地观看百鸟衣文化纪录片。工作人员表示,尽管传承人队伍建设存在新老交替的挑战,但新媒体类创新性体验活动很受欢迎,是吸引大众了解《百鸟衣》的有效方式。“人来了,体验了,故事自然就走进心里了。”

校园:文化长廊连接传承创新

走进横州市校椅镇中心学校,一条名为“百鸟衣”的竹木文化长廊成为独特风景。长廊两侧壁画生动讲述着神鸡赠羽、百鸟缝衣的传奇,而长廊中央展架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画作更是吸引眼球:夸张的巨鸟、光芒四射的绣球……笔触稚拙却饱含真诚。

“这些不仅是校园装饰,更是孩子们理解《百鸟衣》的窗口。”负责文化教育的老师边说边打开手机,“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它们都数字化了,建了个线上画廊。”学生们的画作在屏幕上清晰呈现。“这个线上画廊作用可大了,”负责老师解释道,“很多学生家长在外地务工,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作品,他们常常自豪地转发到朋友圈。这样一来,《百鸟衣》的故事就跟着家长们的分享,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图为团队成员与校椅镇中心小学老师交流。王君怡 供图

长廊中段的开放式展架上,陈列着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画作,这些作品或浓墨重彩展现百鸟献羽的奇幻,或聚焦张亚原缝制衣物的细节,或融入壮族绣球等民族符号,尽显童趣与创意。一旁精工复制的百鸟衣模型,则是王老师课堂上的“法宝”。“传承民间故事,关键在于让孩子们真心喜欢。”负责老师强调,“只有打心眼里热爱,这个故事才能一代代传下去。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课程和活动做得更有趣,让这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在文化长廊前的合影。陈杰 供图

连日走访,从横州市文化馆的数字化探索到校园里的童趣文化长廊,壮韵新传团队清晰地看到新媒体为《百鸟衣》这类民间故事注入的强劲动能。新媒体技术,为《百鸟衣》这样的古老民间故事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舞台”。它高效地跨越了地理的阻隔,让壮乡传说声动四方;它巧妙地弥合了代际的差异,让祖辈的智慧以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方式被接受;它更极大地激发了参与和再创造的热情,让孩童的画笔也能在数字世界留下印记。

民间故事的生命力,从来都在于跟着时代走。横州的探索告诉我们,只要守住文化的根,再借上新媒体的力,像《百鸟衣》这样的民间瑰宝,就一定能飞过山岭、越过代际,在更多人心里开出花来,成为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养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艺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