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大学生团队在洞口县月英村完成科普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3 18: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万航睿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暑期,由15名成员组成的长沙学院“微光化语”科普志愿宣讲团赴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月英村月英完小,于7月17日至24日开展“小红车”科普实践活动。依托“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模式,团队通过生动课程和趣味实验,为当地200余名乡村青少年带来科学启蒙。活动涵盖理论讲解、动手实验与线上传播,旨在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未来之才,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图为微光话语科普志愿宣讲团成员与部分儿童合照)

7月17日至24日期间,这支由15名大学生组成的科普团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团队充分发挥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优势,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时空之旅》《少年学AI》等系列科普课程,并设计了“DIY齿轮小车”“指纹酸碱显色”等互动实验。

(图为成长蓝科普课堂现场教学场景)

“我们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了孩子们能直观感受的实验。”课程设计组组长张宇豪介绍,在《新能源汽车的时空之旅》课程中,团队通过制作简易齿轮小车,生动演示电池能量转化的化学原理;在《少年学AI》课程里,则用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让孩子们通过指纹显色实验理解生物识别技术。

活动期间,团队在月英完小开展了为期5天的集中科普服务,课程安排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动手实践。7月17日开展的《探索科学奥秘》课程中,团队利用当地常见的植物资源,组织“花青素变色”实验,让孩子们亲眼见证植物色素的化学特性变化。

“看到紫甘蓝汁在不同溶液中变成红色、蓝色时,孩子们都惊呼太神奇了。”教学实施组组长刘乐怡回忆道,“这种通过日常材料就能完成的实验,既降低了成本,又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与男孩两人共同调试由电池盒、齿轮和小轮组成的动力模型)

为巩固学习效果,团队还创新性地设计了课后延伸活动,每日课程结束后,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学生反馈,制作知识卡片解答疑问,并录制实验短视频用于二次传播。这种课堂+线上的混合模式,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活动后期,团队结合当地资源开展了“长沙本土植物的化学密码”特色项目,成员们带领孩子们采集校园周边的植物叶片和花瓣,通过简单的提取实验,观察不同植物色素的酸碱反应特性。

活动结束后,85%的家长对活动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占比达40%。在活动环节喜好方面,DIY小车制作以42%的得票率成为最受欢迎项目,科普讲座和互动实验分别获得35%和20%的支持率。

此次“小红车”科普实践活动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基于此次成功经验,“微光化语”团队计划深化与洞口县当地学校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科普帮扶机制。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科普形式,推动乡村科学教育发展。未来将定期开展主题科普活动,重点加强对乡村教师的科普教学方法培训,提升其自主开展科学教育的能力,持续优化“互联网+科普”模式,整合更多优质资源,致力于让科学思维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为激发乡村青少年创新潜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贡献持久力量。(通讯员:文一璐  万航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航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